消费者的心理挣扎

2018-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L玲哒

为什么广告吸引人,最后却没买?

很多人写文案的时候,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仅仅解决了消费者的“兴趣问题”(“哇,这个产品看起来不错!”),却没有解决风险问题。

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一旦感知到了下面5种风险之一,不论多么感兴趣,可能都不会购买:

1.功能/健康风险:产品不如说的那么好用怎么办?产品有害健康怎么办?

比如:担心某保健品吃了也没用。

这种情况你就要找一个更有信誉、更可靠的人帮你背书。比如:专家作证、明星代言、上CCTV打过广告……通过背书,可以巧妙把别人的信誉借用到你身上。

2.财务风险:这次自己买贵了怎么办?

遇到这种,解决方案就是塑造一种“现在买并不会吃亏”的印象。

比如排队抢购,限时降价,退款保证等等。

3.时间风险:购买花费时间多怎么办?买了不合适又花时间怎么办?

这种情况通常通过口碑推荐、试用机会、等办法。

4.社交风险:买了之后形象不好怎么办?

比如小米手机初期喊“为发烧而生”,从而减少了购买廉价国产手机的“没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风险。

这样,用户就会觉得“我买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

总之,社交这点,你需要仔细衡量:我的产品是否存在社交风险,可能会强加给消费者负面印象?如果有,就需要去想办法解决。

5.心理风险:买了之后心理有负担,有内疚怎么办?

这种情况,常见解决方案: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比如说,你去贵的餐饮,或者买贵的奢侈品。有时候就想啊,好贵啊,还是先不买了。

 心理风险就是买了不该买的,要给自己找一个正当消费理由

这种最常见的,就是把价格分解了,让用户注意力转移,不再只盯着价格看。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大咖的课,想听,但是很贵

那么就会给一个投资自己是最大的投资作为理由

我们要帮助消费者找一个买东西的正当理由。

把听课当作投资自己,不是消费

又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旅游想去,但是可能没时间,但是陪爸爸妈妈一起,或者爱人一起,你就觉得是应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