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那些尚未看得见的风险
准备好上路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就像开车之前要注意一下周围的环境,看看有没有人规避风险一样,我们在踏上人生旅程之前,也要仔细想想有哪些风险。特别这个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任职第一份工作之前,会有着大大小小的困惑在脑子里面浮现
“这个公司有潜力吗,我的这个选择到底有没有眼光”
“这个行业有前景吗,我还是不是处于行业的红利期呢”
“哎呀,要学的这个软件有前途吗,我现在学还晚不晚”
“我要在这个地方呆多久呢?什么时候才能月薪过万啊”
实话说,这些想法我都有过,而且还发生了不少搞笑的事(当初第一次见习的时候和主管在厕所把尿谈理想)
那么产生这些想法的初衷是什么呢?我反复的挖掘,原来我就是想要一条捷径,一条让我不要再想,直接把全部的青春投下去的理由,以求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升到更高的位置,拿着更高的薪水,走上人生巅峰。
我想,你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这样的想法虽然稚嫩但并不可笑。那么这里面的风险在哪里呢?
在于选择。我想大部分人并没有做好真正的准备去选择,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得这个选择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本质在于为了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获得更快达到我们理想的生活,而不是在红利期能够捞上一笔,转而进入下一个阶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我想这是很普遍的体验。就是我们玩手游的时候,很多游戏都会弄一个首冲奖励,只要6块钱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游戏角色或者升级资源。这样在刚刚开局的时候是很有用处,但是随着继续玩下去,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充值也只能在开局的时候先别人一步,在长达一年两年的这个周期里面,许多的人都不玩了,最后一个区只剩下几个人,也就是说长期的玩下去刷掉了大多数人,甚至是90%多的人,且越长期百分比越高,即使冲了很多钱的也好,买首冲的也好,在持续玩下去这个前提下,0元党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达到了很靠前的排名。
也许这里有偷换概念之嫌,但是在看了很多投资理财,成功学,名人传这类能够获取更好的建议的书籍后,我发现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长期这个概念。(也许这几种情况也并没有关联,只不过是我以为的关联,请保持自己的思考)在投资里面要长期持有,甚至长期追加定投才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在习惯里面也是要长期专注做某个方面的事,并且是定期做事这样才会更快产生效果,达成目的。
同时,在生活中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在告诉我这样的道理,我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呆在一家公司,专注于提升能力,而我的同学很多都换了好几家公司,以寻求更好的公司环境和报酬。最初的时候他们以3000-4000的工资起步,而我是以1000的工资起步,那段时间让我很是不平,但是我总觉得那样的做法不对,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间过的很快,两年一下子过去了,当我拿到月薪一万,并且买了房还了一年的房贷的时候,他们才刚刚安定下来拿着五六千的工资,再往后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还是不满意公司就跳槽,直到30岁有了家之后才不得不稳定下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想法,说不定社会上很多人都会这么做)。注意,我这里提到的是相对值,并不在于真实的差距有多少,而在于百分比。他们的选择肯定是优于我的,不论是平台还是行业前景,我甚至很羡慕他们。但“长期”这个词却让我暂时领先了一步,并且我如果保持这种增长,两者将会是一个差距越来越大的曲线,再如《财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提到的,我们的财富和知识是呈现一个复利曲线的状态。
(接下来是我自己的话)如果能够快速的达到实现高增长的那个点,那么门槛会越来越高,而壁垒往往就在于我们做事没能完成增长点之前的积累,导致一辈子都没有获得复利曲线的福利。(不要否认有些行业确实是起步晚,确实是需要先长期的积累才会获得爆发式的增长,如果你身处这样的行业,请不要失去动力)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制约着我们能否较快的实现增长,工资也好,能力也好,其实不在于这里是不是风口,起点是不是足够高,而在于我们能否长期的做下去,或者说专注。我在一本书上读到过一句话,大意是决定谁先到达终点的关键点不在于起点有多高,而在于走的有多快。(忘记哪里看到的了,如果有朋友们看见了这个原文,请私信我,我可以加个引用)
专注的做下去,即使起点很低也不在意(毕业前我的家境比同龄人起码差了几十万,差不多一个首付或者一套房的距离)这并不妨碍我们达成在年轻时候就要活的很幸福,是的,我就是有着 ”要以最完美的姿态还过着最完美的生活“ 这个狂妄的念头。
那么,这个选择就没有必要局限在某个行业,某个公司,某个技能上,只要是能服务于我能够更好更快的达到这个目标,这个选择就是有价值的。因为长期来看,开局的选择对整个工作历程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影响。(我们讨论的是像我一样出身平凡,家庭平凡,没有背景,没有资产的大众化的人群,并不包含有着巨大财富分级的高阶层)
再一个,我不知道大家找工作的时候有没有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公司是人开的。
废话,公司可不就是人开的嘛!我还要你告诉我。别急,听我慢慢说。
因为是人开的,就会有失误,也是会有开不下去的情况,这种情况有多常见呢?因为我是在小公司就职的,和老板也混的很熟,或者说我们这个圈子都比较的自来熟,那么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什么呢?公司开不下去了,那再注册一个公司。我相信每个公司都是想要好好做下去的,也是尽最大的努力在做,但这其中的财务,人力资源,资金流,业务量等等问题带来的失败教训,也都是在不断的经历中学来的,那么那些被招聘来刚刚做好“经过我的考虑,我觉得值得在这一行做下去”的准备,去一展抱负的时候,突然面临着公司解散。一次两次还好,再多那么几次,就足以和身边的人拉开差距,也足以对我们的规划产生打击和心态上的影响。我们的最宝贵的青春可不是用来这样消耗的。
幸运的是,在我毕业的时候,我的导师给了我一句话,更幸运的是,我还听进去了。
“在一个行业你起码要先做三年,跳槽也好,转行也好,三年之后再考虑。”
三年足够我们对所在行业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大概就像是我们得有了世界观之后,再去考虑自己的方向才是较好的选择。
既然是公司,那就是有多个人员组成的,促成这个公司成长的是每个成员的成长,找一个工作的概念并不应该是找一个能尽可能发高薪水的位置。
这样看来,之前考虑的那么多选项就没有意义了吗?也不是。重要的是,我们迟早会成为“员工”这个角色,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选项上,而是自己主动的去规避这个风险。
如何规避呢?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要自己的竞争力在,公司倒不倒和我有关系吗?这样说并不是要产生对公司,对工作不负责的态度,而是要明白,你变的更好了,公司也可能因此变的更好(如果你是核心成员的话)这样看来,“变得更好”这个选项于人于己都是双赢。
因为
1. 我变的更好,即使出现了公司层面的差错,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对于我来说整个人生的进度没有被耽误,也并不会因为下一家公司对自己的评估过低,导致支撑不起生活的开销,促使我转行,使我又处在了全新行业的起点
2.我变的更好,导致我优化了公司的管理进程,同时身边的人也感受正能量而不自觉的在提升自己(这是我实践后的观察到的现象,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总之是达成了在进步的结果)公司的评价逐步提升,员工福利也随之提升。更有可能因此担任管理层,甚至是获得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我是在拿我自己经历的感悟在分享,在我实践的过程中,还有着其他许许多多的意外福利。比如,因为我本身在提升成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给公司带来了更多业务选择的面,也因为这样,前辈们变的乐意教授我他们十年来累积的经验,老板给了我很高的绩效点,生活里工作上给了我不少的帮助,其中买房的时候就给我了助力,从而变成了我的一个又一个贵人。
试想一下,如果我没有这么做,他们会成为我的贵人吗,说不定是我每天看见就觉得讨厌的上司吧。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呢?(请保持自己的思考)
这样吸引贵人的体质你想拥有吗,那就主动让自己变的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