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智慧】不是所有的问题你都得回答
有时候,沉默是金;有时候,反问更妙,关键是你分得清如何应对。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面对外媒的各种刁钻提问,一向都是来者不拒犀利应答。日本网络上甚至因此送给她一个萌萌的绰号“美魔女”。
在1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外国媒体问了一个问题,华姐姐却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把回答权让给了现场记者。
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是一名著名西方媒体的记者问,关于驻华外国记者协会(FCCC)之前发布的一个报告,称驻华记者工作环境恶化,记者活动受到干扰,并受到施压。该记者问中国是否会采取措施改善外国记者的工作环境?
这样的问题一听,就知道来者不善。
但缄默不语,肯定不行。
来看看华姐姐是如何巧妙应对的。
一问:
不知道谁能代表这个机构(FCCC),在场的外国记者朋友都是它的会员吗?都认可它的报告吗?我对报告中一些无礼的指责非常不满,我也想请问在场的各位,你们认为在中国的工作环境怎么样?
现场一片沉默
二问:
外交部新闻司作为外国记者的一个主管部门,是不是为大家尽可能提供了采访和在中国工作必要的便利和协助呢?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
现在再次无人发声。
三问:
如果谁认为FCCC完全代表了你们的观点或者赞同报告的内容,可以举手告诉我。
现场无一人举手。
最后:
没有,所以可以告诉FCCC的这个报告,我们在场外国记者是不认可它的这个观点的,并不能代表在中国的600多名外国记者的真实观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和便利,大家采访过程中如果有任何问题和困难也欢迎随时和我们进行联系。
虽是短短的三问一答,但其中的技巧、智慧却非一般人能够掌握,何谈运用自如。
之前我写过几篇有关外交部发言人的技巧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温习下。
文章中第一点就指出了:不属于自己该回答的问题,一定不要瞎说,但可以表明立场,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宣扬自己的主张。
就像华姐姐那样,既然是问国外驻华记者,当然最有发言权的就是他们本人,但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一定会抓住一切场合和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和便利”。
像这种尖锐和不怀好意的问题,“是”和“不是”都非最佳答案。
我们需要跳过对方设定的“圈套”,可以把问题合理退回去,或者请更合适的人来回答,用更高的视野和更宽的胸怀让对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者类似棘手的工作,直接回避都非上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我的定位是什么?
这个问题/工作应不应该由我说/做?
如果不该我说/做,谁说/做更合适?我可以做怎样的引导?
如果该我说/做,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说/做更合适?应该说/做到怎样的程度?
就像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初入职场者很容易犯缺位、越位、抢位等错误,踩了坑都不知为何,自己累得半死还得不到领导好评。
虽然说话是一件看似简单又普通的事情,但其中包含的原理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许很多陷阱都可以避过,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所以,在说之前,在干之前,请先停下来想一想,你的定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