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著名指挥家杨鸿年》
“红蜡烛”
——浅析《著名指挥家杨鸿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纪录片《著名指挥家杨鸿年》记实了高龄杨鸿年的日常生活点滴与工作生涯。导演以杨教授生活工作为主线融入少量访谈展开叙述,解说词与同期声的相辅相成真实还原片中画面事件,在此之上介入饱含情感的音乐彰显了杨鸿年教授恪手信仰、无私奉献、胸怀大爱以及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中国精神,映射出本纪录片的主题——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人们走向艺术,走向辉煌。
本纪录片以直观明晰的线性结构为主要叙事方式,同时融入的少量访谈增加了纪录片真实性从而更好达到导演引起观众自我反思的意图。纪录片以相册为线性结构的中心线将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培育人才普及音乐艺术工作时对云南合唱团耐心教导,儿童合唱团的苦心训练以及音乐会上持拐杖做轮椅进行指挥与生活中骑电动车上班、吃药等日常井井有条串联。导演借助相册带入事件,以对杨教授学生的客观访谈形式总结切换事件相搭配,不仅使得本纪录片节奏简洁紧凑,完整流畅还体现了学生们对杨教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更是从客观外在的角度展现了他人眼中的杨教授的伟人形象。颂扬了杨教授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粗犷磁性的解说词与大量真实的同期声契合真实还原了片中画面的事件,详细阐述了杨鸿年尽职尽以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使中国音乐行业蒸蒸日上的丰功伟绩激发人们都思考。在画面中的杨鸿年满脸皱纹,寒冬中佝偻的身姿、给学生上课的热情彭拜导演以声画同步的手法加入解说词,透过解说词对画面的补充我们了解到杨鸿年教授于194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直至如今83岁高龄仍在岗位教学,入党64年,全年无假日工作,一天吃124颗药丸带病播撒音乐艺术,以及深夜备课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手写改编歌曲无一不体现了杨鸿年教授对音乐的热爱将音乐作为毕生追求的信仰为之努力,几十”年来杨鸿年艰苦奋斗将毕生所学播撒给祖国的花朵,把中国较落后的音乐文化带上一个新高度,引领国家走向辉煌。在极具感染力的解说词之下大量的同期声集中句杨鸿年教授授课与音乐会指挥上更发挥纪录片记实性。杨鸿年教授在儿童合唱团苦心指挥训练,儿童合唱团充满活力稚嫩的歌声回应着杨鸿年教授,手持拐杖在音乐会上尽情指挥,身体不便时坐着轮椅上指挥合唱团,高亢激昂的美声仿佛将观众带入音乐会现场,与高龄杨鸿年形成对比,体现其会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负责。北京的冬天寒风呼啸,杨鸿年骑电动车给学生辅导,传播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全心全意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一代代的人才。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作为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一种,杨鸿年教授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贡献。本片解说词同期声的结合成功将杨鸿年教授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主义情怀跃然与观众眼前时刻提醒着人们信仰、责任心和胸怀大爱才是或者的真正目的。
本纪录片介入饱含情感音乐三部曲承载了主人公的情感,更好深化了主题。本片开始的一部曲是慷慨激昂的音乐印证了杨鸿年年轻时成功,代表了杨鸿年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以及艰苦奋斗投身教育事业园丁精神;二部曲是采访杨鸿年学生时悠扬的大提琴和小提琴,体现了杨鸿年和蔼可亲的性格;三部曲是在相册翻动时绚烂活力的音乐,记是杨鸿年美好的回忆也是杨鸿年为国争光的象征及其爱国主义的体现。三曲合一体现了杨鸿年教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匠人精神。
“红蜡烛”是信仰的承载体,信仰是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信仰则需要中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责任感的中国精神。杨鸿年则是“红蜡烛”精神的代表,用一身热血发光发热燃烧自己,成为中国引领之光……无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红蜡烛”精神——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