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印心法:十觉支

2021-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尤堂主孙鸿伟

本文:太极“无尤堂”文化品牌创设者、陈式太极拳十二代传人、全真龙门派27代、五台山藏密汉地般若宗居士:孙鸿伟 编著

3信+3依+4真=10觉支

一、“三信”觉支:

1.信大道

深信一切依因缘聚在而处于迁变不息之中的相对存在的万有,皆共同一源头———自本自根自存永存的无上大道。以是义故,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故,深信大道,深信自性真心,深信经典圣言,时时保持与道经师的链接,求真理、真善、真美、真爱、真慧,向上向善不断攀登进步,这才是人生安稳明智的正道!

2.信真我(自性)

达摩祖师《四行论》语:“深信含生同一真性”,释迦佛陀菩提树下悟道语:“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在开示告诉众生一个真理和真相,那就是“一切众生都具有具有圆满觉悟的可能性”,这个能觉悟的性是生命能觉的根由,是本自具足的,是众生平等的,是与大道不二的。

3.信修行

《心经》语:“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丰祖师说:“顺则为凡,逆为仙,只在其间颠倒颠”。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一切圣贤先知先觉先生,他们的语言表述和经典内容各有不同,但至少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是毫无疑问的共通点,那就是“任何一个人,都可通过诚笃的修行,祛除烦恼,增益智慧,甚至明心见性,究竟圆满觉醒,自在无碍,与道合一”。

二、“三依靠”觉支:

4.依靠大道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其意为大丈夫立身于大道厚德,不居于浇薄浮躁的俗情物欲;心中长存对于万源之同一大源、众有之共因共本——绝对实在大道的感恩敬畏和虔诚信仰,而不是扬弃大道及其厚德却终其一生竭尽全力去追求内在的仁义礼等美好品质以及外在的聪明才智等手段机巧。所以明智者往往舍弃浇薄虚华物质追求,而深信大道,深信真心,深信道心不二,深信灵魂可以净化,返本归元,自在圆满。

附——《道德经•三十八章》原文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5.依靠圣人及其圣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又说“复归无极”。

释迦佛陀在《金刚经》中开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以因缘合和所生的法为有为法,不以因缘合和所生的法为无为法。十方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为因缘合和所生,因缘离散而灭,故而都属于有为法。唯有大道本源和真如自性,是其本自就在,而并非因缘合和成就的,依旧是说不是依他而在的。一切圣贤都是自己证得并开示引导众生,要对自性升起信心,要通过修行净化、提升灵魂,并证得自性本自具足清净圆满究竟觉醒涅槃。

6.依靠上师

全真五祖昆阳子在《龙门心法》中开示关于“皈依三宝”有:“第一重入德之门,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盖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细秘密,难可见闻。最上一乘,解脱妙法 若非真师,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而不致堕落邪见,错入旁门耶?所以未能明道,先皈依经;未能明经,先皈依师。若能依师宝,则经宝可闻于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于不见之际。昔日之不可见、不可闻者,一旦豁然贯通,皆由皈依师宝之力也。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篇之首《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的第一句:“第一句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与六祖昆阳子祖师可资印证。

三、“四真”觉支:

7.真理

(1)相对真理:与因果铁律与诸行无常,即此普遍相对真理的“理体”与“用相”。

(2)绝对真理:即大道的不二超越性、绝对实在性。

8.真诚

《孟子·离娄上》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其意思是说:“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

《中庸》有:“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思是:“ 天地恪守自然规律,一丝不爽,故能自然成就万物。……恪守诚信这个品性,贯穿一切万物的始终,没有诚信,就没有万物。 ”

《中庸》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的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最为诚的人,才能够让自己的本自具足且清净光明的自性完全呈现;能够完呈现自己的真心自性,才能够完全发挥出人性的光辉;人人都能够完全发挥出人性的光辉,那么整个世界一切事事物物都呈现出和谐美好的本性;一切事事物物都和谐美好,就可以见证赞叹天地所演化和养育的万物构成的这个世界,竟然本就是如此美好的人间乐土;人类生命精神进化普遍达到这个高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地万物和谐美好大同现前,至此就可以说是真正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境界了。”

9.真善

《四书•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德经》有:“上善若水”。

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度标准;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事。……

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度标准才行呢?假若以自己的父母为法度标准,这怎么样呢?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仁爱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父母为法度标准,这实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倘若以自己从学的师长为法度标准,这怎么样呢?天下做师长的很多,但仁爱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师长为法度标准,这实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倘若以自己的国君为法度标准,这怎么样呢?天下做国君的很多,但仁爱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国君为法则,这实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父母、师长和国君三者,都不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度标准。

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度标准才行呢?最好是以“天”为法度标准。“天”的运行广大无私,祂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祂的光耀永远不衰竭,所以圣王以祂为法度标准。既然以“天”为法度标准,行动作事就必须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应停止。那么“天”希望什么,又不希望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呢?这是因为“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的缘故。怎么知道“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呢?因为人类同样全都为“天”所有,“天”全都供给他们吃的。…”

附——《墨子•法仪》节录原文如下: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10、真觉:

(1)正觉(正念),踏实修行四念处。

《佛说造塔功德经》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一个修行者,要直面真相,直面真理,见到变化的周普性、因缘性和合理性;要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心,见到认知和思维的秘密;要见证到变化,见证到变化的普遍相对真理性,见证到一切变化都是因缘合和而生、离散而灭,见证到一切变化都是“合理”的…故而,宁静如实的观察一切,不再有任何基于得失的评判,生命认知到的一切都只是它们本来的样子,不渲染、不迁怒、不贴标签……心常宁静,波澜不兴,悦纳一切…该干啥干啥,从容生活!

附:《杂阿含经•第1卷 •无常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咐嘱第十》开示大众《真假动静偈》云: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对于一个修行者,要求通过“闻思修”而求真、辨真、见真并证真,以无念、无相、无住,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