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他们都走了,我们照样活得好好的
臧天朔走了,李咏走了,金庸也走了。乍一看网络上凄风苦雨,全是缅怀追思之声,然而,夜深人静时你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你真的发自内心的怀念追悼他们吗?还是只是跟风追话题?
这世上最扯淡的一个词叫做“感同身受”,刀割在别人身上你怎么会感觉到疼?去世的是与你我有云泥之别的公众人物,活着时不曾影响你,还指望去世后就让你大彻大悟?
算了吧,臧天朔活着的时候你也不见得有朋友,KTV里和你一起高唱《朋友》的那个人可能更多的是你的竞争对手;李咏活着的时候你也不见得崇拜他,过江之鲫般的当红明星只叫你乱花渐欲迷人眼,哪里还记得这个旧人;金庸活着的时候你也没有江湖和侠义,每日里蝇营狗苟,为了那一点个人得失绞尽脑汁,这样的江湖侠义说出来都丢人。
我们不过是个看客,甚至算不上他们的粉丝,他们的离去真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吗?没有!这世上只有和自己切身相关的东西才会真的影响我们,比如房价,比如股市,比如油价,比如食品安全......物质生活足够富足才有余力追求精神的层面,仓廪足而知礼仪,我们尚且活得如此苟且又何必假装拥有诗和远方?
这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穷人,要么没钱要么没情怀。于是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后开始假装情怀,我们消费他人的死亡,我们用亡者亲属的悲伤渲染自己假装丰富的精神世界。
你看,李咏去世后养身的,健身的微商便开始消费他,朋友圈里谁没有看到一两个用他的早逝来炒作的广告?缅怀金庸时居然拿连战的照片来调侃。这就是人心,这就是他们去世后对我们的影响。
是的,这个冷漠的世界我们只爱自己,其他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变成一种消遣。当新生命的诞生不被发自内心的欢迎,当亡者不被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个时代的道德感也就低到尘埃里了。
他们走了,我们照样活得好好的,他们若还在也不会影响我们的一日三餐。被机器和科技解放出来的我们太过闲得蛋疼,不找点话题不刷点存在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铺天盖地的追思中我嗅到的是娱乐的气息,看似沉重的缅怀里我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冷漠。
他们走了,他们与我们并不相干,他们走了,我们还要忙碌一日三餐,他们走了,不出几日我们又会有新的话题,他们走了,我们依旧空虚,日日捧着方寸手机,在猎奇中虚度,在空谈中自满,他们走了,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