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捕
好久没有打字了。7月伴随着窗外的蝉叫声慢慢结束。总该为7月留下些什么,想了好久也没有什么想留下的,那就用我刚才偶然看到的一篇自己的作文来结束这盛夏7月吧。
题目是这样的: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对个体,对国家,对制度,对文化……请据此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70分)
首先解释为啥选这个题目来于大家分享呢,原因有几点。第一,这是我上高三以来的第二篇作文,第一篇写的是咱们江苏19年的高考题目。那篇作文其实分数也还可以,但说实话我自己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搞清楚那个题目的深刻含义是啥,也是浑水摸鱼吧,糊里糊涂。所以就不分享那篇了;第二,这篇作文我写了有3遍,虽然题目都不是一样的,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其实写出来的感觉都是一样的;第三,这是一篇失败又成功的作文(文末会谈到),这可以给我自己一个很大的启示同时也可以给那些和我一样是一位即将高考童鞋的一份启示;第四,也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吧,这篇文章写的是传统文化,并不是我自己对传统文化有多深的了解,只不过的是在暑假里学校布置的作业里有一项是关于作文素材的积累方面,当我面对五花八门的网上的素材时,真的只有传统文化才让我有一种想要积累下去的冲动。或许这是因为个人的喜好,又或许是我们真的缺少文化的熏陶。
这里是淮安全文如下:
在传统与创新面前,我们可能更认同创新,其实不然----
爷爷正在仓库里寻找他的捕鱼器具。仔细检查,生怕落下些什么。
雷锋帽早就戴好,背上一只空筐子,爷爷的那句“出发”,我知道,冬捕开始了。
车子的马达声在空旷的冰面上是那样的清晰。眼前,是一片茫茫的结起冰的河面。
爷爷是一代捕鱼人,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是一位冬捕者。
爷爷和我把车上的工具卸下。爷爷开始了他的工作。不断的用小铁锤敲打冰面,反复敲,一直在敲。他说找好一个捕鱼点是鱼质量的首要保证。
村子里的其他人家也开始了冬捕。隔壁的老叔家正骑着车,载着一个我从未看过的机器直奔冰面。“叔,去哪儿啊?”“捕鱼去哦。”我有些怀疑,难道后面的大家伙是捕鱼神器?
爷爷终于找到了他满意的捕点。我拿起那个比我还要重的大铁锤递给爷爷。爷爷娴熟地握着铁锤,找准破冰的方向,扬起,放下,扬起,放下……冰面一下子涌出一些水花。“来,投食器给我。”他说投食的好坏是鱼多少的保证。
冰冷的河面上,爷爷爬在河面上,将投食器安放在捕点里。冰水浸湿了爷爷的棉裤,爷爷试图去用钓鱼钩寻找鱼的聚集处。又是一两个小时,我有些埋怨道“爷,咱这鱼啥时候过来啊。”爷爷不说话,直盯着鱼竿。
耳边马达的声音又一次传来。我的心中变的那样紧张,“老叔捕完了?怎么那么快。一定是他后面的大机器。”我心中更加的认同老叔的捕鱼神器。老叔满脸红光,冬日里的寒气也掩盖不住他满脸的笑容。他停下车子,有些讽刺地说道:“大爷还在捕呢?我捕的差不多了,准备回来咯。”我直盯着老叔筐里的肥鱼,爷爷却一直盯着他的鱼竿。
“来了,来了!”我赶紧调头,“快把捕鱼网拿来,咱也准备回家。”爷爷撒网入河,他说放生小鱼是为了来年更好的捕捉,这是冬捕的最后一道。拉网上岸,眼前满是欢蹦乱跳的大肥鱼。我和爷爷把鱼放下筐子里,用尽全身的力量把筐子抬上车。
阳光正照。爷爷哼着小曲,汗水与冰水早已浸湿了全身。虽然这冬捕花了那样久,却也值得。我心里的埋怨与不认同也随之散去。
村的桥头聚集了好多人。老叔正在桥头上叹气,他的筐里竟全变成了死鱼,偶尔一两只鱼苗用力却无奈地跳动。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爷爷的筐里,肥大的鱼,活蹦乱跳的鱼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
我突然觉得爷爷的手艺是那样的精巧。机器虽好却没有传统那样有生命力,时间虽长,却也教会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胜利往往留给坚持到最后的人。
我不禁又回忆起刚刚冬捕的经历,甚是幸福……(全文完)
冬捕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这样的细节,文中有两处被用加深记号。的确,这两处都是后来老师帮我加上的。起初拿到这份作文纸时,我的得分栏旁没有分数,我当时就产生两种想法,可能老师把我这张改漏了,或者是我写的太差。答案与后者有关。
这是一篇我虚构的文章,我的爷爷不是冬捕者,我也没有那样一个大叔。只是有次偶然的机会读到关于冬捕的文章时,就觉得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我要写它。后来就真的写了,还写了三次。老师给我的评价是如果不加后来两处点题的文字,这篇文章是考场6类文,也是江苏阅卷俗称的走题作文,最多在40分左右,但如果加上后来的两处,则可以达到60分以上。我很惊叹,说真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作文方面的改进空间还有很大。
或许这就是常说的点石为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