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目标制定的关键是什么?-03
本文接上文:
image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把关于「目标制定」的知识体系慢慢打开了一小部分(见上图已经打开的部分)。我们已经谈过了:
- 用隐喻说明期待和目标的差距
- 结果思维
- WWR 工具
上文,我指出:目标制定的关键标准是:获得目标感,如何获得「目标感」,我提到了三点关键要素:
- 核心思想:结果导向思想
- 关键方法:澄清三问 WWR
- 目标判断标准:SMART 原则
前两条都已经聊过了,今天,我们把这个「目标判断标准」的 SMART 原则的基础内容给铺垫一下。
1. 用了六个月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最近我在开设「教练技术」课程,希望培养「目标达成教练」。
作为一个深刻体会到教练技术带来价值的人,我很希望让我的伙伴们也能够掌握这项技能。但是,我要怎么才能让对教练一无所知的人了解并学习教练呢?
教练技术并不是我原创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开发一个「传递系统」,如何把教练的技能传递给他人,这才符合「系统思维」的要求。于是,我开始考虑「教练技术传递系统」要做成什么样的。我开始构思整体逻辑:
首先,我把自己近 500 小时的教练实践的重点找出来,形成一个架构:
image然后,根据技能学习的先后顺序,排布整体的知识点学习顺序:
image之后,我觉得虽然这个逻辑是通的,但是,用户必须要有一种训练体系,才能掌握。于是,我又借鉴了 PBL(Project/Problem - Based Learning)的方式,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将整个教练的能力划分成 16 个小项目,这 16 个项目共同组成一个大项目——能力持续增长的付费教练养成项目。并且,用我擅长的规划方式,提前想到学员要做哪些任务可以完成一个小项目,做成了项目说明书:
image后来,我感觉还是不行,感觉必须要有人来支撑学习,于是设定了助教来支撑,并且给助教进行了培训,安排助教工作清单:
image至此,我的感觉才对,这才符合我内心对「教练技术传递体系」的认识。之后,我才组织团队、开始开发。整个时间分布为:
- 我为了把想要的结果(传递系统)想清楚,用了将近 6 个月;
- 我开发这整套内容,我给自己设定了 15 天的时间,然后,内容就已经高标准地生产出来了。
2. 所有创造必须经过两次
很多人并没有开发过产品,所以,可能觉得我说的这个过程很漫长。
我再给你说个更漫长的:
2010 年到 2014 年,我在发改委工作。
在那期间,有两类非常重要的规划工作:
一是制定每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每年的年度计划制定,大约需要投入 2 个月的时间。
而五年规划的制定,我们一个科室 4 个人,干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就拿五年规划来说,如果只是想清楚自己五年后的样子,还不是特别困难,而我们要做的是,想清楚整个城市五年后的样子,然后将其描述出来,以指导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够朝向五年后的样子去发展。
一年多的努力,就是为了把结果想清楚。
你会不会觉得这很没有必要?毕竟有那么多变化,你提前想清楚了,难道真的就能按照你想要的方向前进么?如果什么都能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发展,岂不是可以预测未来?
你又会不会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作为城市的大事,很值得花时间啊。要不然,作为市民呆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个规划,岂不是很随意,被一个随意的城市摆布,感觉也不太好。
城市是要做规划的,因为要对市民负责任,可是,你自己的未来不重要么?
你更希望自己前进去往的未来,是清晰明确的,还是模糊的?是希望能够去到的,还是有很多变动、坎坷呢?
如果,你非要因为「自己说不清、说不准」而将责任推卸到「未来说不清楚、未来不可控」,这会让你更靠近自己想要的呢?还是越来越远离呢?
我给你吃颗定心丸:
任何创造必须经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脑海中创造出来,第二次是在现实中创造出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以终为始
你想想看,假如你懂得如何制定目标,你想不想要一个清晰的未来、明确的路径、可控的发展过程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先做到第一点:把你想要的在脑海中创造出来,也就是——把你想要的想清楚。
3. 目标制定的核心方法:澄清结果
「把想要的想清楚」,你看看这句话:
- 想要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期待」;
- 想清楚: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
这句话的逻辑就是:
期待 ——> 结果 ——> 目标
这就是「目标制定」的本质:把「期待」通过「描述结果」的方式澄清,以在头脑中完成第一次创造,完成创造就是形成了「目标」。
这个过程就是「目标制定」,核心方法就是把「结果」「说清楚」,也就是——澄清结果。
道理很容易,说起来仿佛也好像是在说废话,可是,具体怎么做呢?
- 结果,我已经和你谈过了结果思维、WWR 方法
- 澄清,澄清要怎么做呢?
这真是个困难的问题!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相信「目标管理」,就是因为他们不会「澄清」自己想要的结果。
4. 如何澄清能够体现「期待」的「结果」呢?
澄清结果?这个问题很难的,真的很难。因为,问题太宽泛了。
就好像数学中的分段函数:
- 当 x < 0 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种情况
- 当 x = 0 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另一种情况
- 当 x > 0 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第三种情况
来尝试着对应一下:
触发:楼下有个快递,你下楼拿一下。
- 期待:我想要把快递
- 结果:把快递拿回到桌上。
- 结果清晰度:100%
触发:你的 Boss 期待你拿出一个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 期待:我要按照 Boss 的要求,把任务做完
- 结果: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 结果清晰度:50-70%
触发:听说越是能够想清未来,自己就有发展方向
- 期待:我也要知道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 结果:赚到第一个 100 万
- 结果清晰度:100%
你发现了么,不同的「分段」上,我们对结果的清晰度是不同的。
image人们总是这样的:
- 对于眼下的事情,所谓的「眼下」,本质是自己的能力可以完全覆盖、完全可以掌控的状态,人们会很容易说清楚「目标」。因为,你曾经做过,你自然想得清楚、也有信心可以做成。
- 对于未来的事情,所谓的「未来」,在知易行难之中,随着时间的不断长远,行动的困难越来越小,最终忽略不计。当行动的困难忽略不计的时候,人们就更容易想象未来,这种想象就会很容易澄清,很容易描述一个清晰的结果。比如说我要赚 1 个亿,我要带家人环游全球。这种目标虽然容易澄清,但是,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因为,你要突破自己的能力不足区,那是要很长时间的,这种目标很难激励自己的。虽然,有很多人确实围绕一个最终目标在奋斗,但是,真正激励他的并不是这个可以澄清的目标,而是另外的内在动力机制。
- 对于中间的部分,也就是能力范围之外,还没有到可以随意说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中,自己的能力尚未达到,很难把结果说得清楚。当困难出现的时候,会触发不同人的不同内在反应,就会变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好奇、畏难、鄙视、排斥、混淆等等都有。
「眼下的期待」很容易实现,如果还要澄清,管理成本投入就太大了;「未来的期待」只是看看,随便澄清一下就好,管理成本投入很小就可以带来激励。
只有「难以澄清的前方」,才是我们需要投入力量去体验、去感受、去学习、去积累、去总结,形成「澄清」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就可以在能力范围之外设置一个标记,让自己走过去,带动能力的整体发展、能力范围的扩张。也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实现。
总结一下:你要把力量投入到你说不清楚的短期未来的结果澄清上。
5. 本文结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很纳闷,怎么回事?不是要谈 Smart 么?为什么没有谈到任何的一点呢?
根据我在近十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个人目标管理中谈到 SMART 原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训练的结果。为了走到这个结果,直接学习 SMART 并不能得到对 SMART 的理解,直路并不是最好走的路,找到阻力最小之路才是关键。
理解 SMART 的前提是:
- 知道期待是什么;
- 拥有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
- 知道「期待-结果-目标」;
- 成果澄清度的三区域。
当你取得这样的积累之后,就更容易澄清结果,更容易理解什么是 SMART 原则。
好了,关于 SMART,我们后面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