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者凡所珠宝客厅

误打误撞,从珠宝小白到伦敦设计圈红人,她只用了四年 | 凡所客厅

2017-06-09  本文已影响73人  b0d56341a788
“每天都有人抓着我问:你设计师?你钻石鉴定师?你匠人?我的回答是否定全部,但想找个词来定义,也暂时脑子空空。我是那个把设计师的图稿变成实物的人。我出入伦敦的大小工作室,穿梭在宝石交易商间,见多了,自然而然的把匠人二字给融到了灵魂里。我挑剔,能过我眼的设计和工艺不多。”

凡所客厅 主人说:

不知道从哪天起,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这个称谓横空出世,为新兴学习者顶礼膜拜,更晋升为互联网知识经济新贵的slogan。一时间仿佛但凡是个人,只要不好学,就免不了被低看一等。我觉得,倒不如回头捡起那句早年就被拍死在沙滩上,被晒成化石的“It's never toolate to learn”。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概念不过是被打包重装上市推广,其实在玩的可能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游戏,比起简单粗暴的在名称后面做1.0、2.0、3.0的加法,也高明不了多少。学习无阶级,更没有版本,当我们回到真实的人本身,而不是那些可以归纳总结出的条条款款,经验的讲述才更呈现学习的本真。

凡所客厅在高考结束的第一天,开门纳客。第一位客人说,“学习”将要花掉她一辈子的时间。


客人:Jing Zhao

主人:Daniel

图片:Jing Zhao 提供

文字:Daniel


D: 能先聊聊你自己吗?好像并不是珠宝、地质类专业科班出身,是怎么开始以珠宝为职业的呢?

J:我是学供应链出身的,在来伦敦前从事着与艺术和美丽毫无关联的职业。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我的努力让系主任印象深刻,在快毕业时她把我推荐给了带我进入珠宝界的大设计师Reema Pachachi。她亲手带我入行,手把手教我所有知识。所以,我挺幸运的,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普通人得不到的机会。

D:从事这一行多长时间了?是什么促使你一直留在这个行业里?

J:我在这行四年多的时间了。我们这个专业毕业后一般会选择在时尚界或零售快消领域从业,因为对市场需求迅速的做出反应是这些行业的生存资本。我在歪打正着的进了珠宝界后,第一年完全不适应。珠宝行业的运作非常非常慢。做一个东西从花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很多珠宝界的从业工匠年纪都比较大。这也让我感觉工作环境的沉闷。在第一年我就沉不下来,觉得很有可能第一年之后我就会跳槽。后来我还是留在了这个行业,那也是因为我的前老板,也就是我刚说的设计师。

在刚入行的时候,根不看不懂什么是好的设计,当时只觉得很浮夸,一眼看上去就会觉得“wow”,让印象很深刻的,才是好的设计。但是我那在这个行业快半个世纪了的恩师教会了我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浮夸的。尽可能的做不同的造型才是好的设计。

Reema Pachachi一辈子都在设计,见过数不清的珠宝,设计过全世界最有名的钻石之一,可以说她已经是达到到了设计的顶峰。到了后期,我在为她工作的时候,她开始大量使用可以让大众接受的银来做能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好设计。她对设计的严谨让人肃然起敬, 这里我就举个例子,设计一对耳环,她甚至计算出了一对让人戴上后最舒适的耳环应该是多少克, 客人耳垂可以承受的耳环重量。在她看来,耳环佩戴上后应该感觉很舒适,不需要太有重量上的存在感,同时处于质感的考量,又不能太轻,要不会显得很廉价。这是很多设计师几乎考虑不到,也不会去考虑的问题。

D: 很多人到了巅峰,就开始吃老本。你的前老板好像不是这样,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对设计的要求更苛刻了。这对你一定影响很大吧?

J: 没错,不只是她, 伦敦整个珠宝行业的人对我影响都很大。真正让我决定一年之后应该继续呆下去的,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工匠来公司,老板向他介绍,说我还是一个新人,来了一年多什么都还不懂。(我当时听了还不太乐意)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他说的“什么都不懂”指的是什么意思。这个行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可能一辈子都不够。而我工作里所接触到的设计师们、工匠们,当然也包括那天到访公司的70多岁的老工匠,都十分的敬业。 我现在也身处其中,应该也像他们一样,应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老话讲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所以那天以后我才慢慢开始沉下来,决定要一直呆下去。

D: “以人为本”应该是很多行业的终极标准了,但听起来有些笼统,也显得老套,英文把这种说法叫cliche。能不能解释一下珠宝界所理解的“以人为本”,还记得他当时的原话怎么说的吗?

J: 不记得原话是怎么说的了。我有我自己的理解, 在这里用uplifting这个词来概括一下。珠宝佩戴最后呈现出的效果,是要uplifting佩戴人的,而不是先锋夺人,把佩戴人的性格给取代了。

D: 可以聊聊你和珠宝印象深刻的记忆吗?

J: 举个例子吧。我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跟着我设计师很多很多年的忠实客人。我们有很多客人都是在英国很有名的。在这提到的这个客人的祖父是英国的建筑史上有名的建筑师,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奠基者.

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客人的时她脚穿了一双匡威的平底鞋,配上牛仔裤, 背了一个布袋子,牵了一条狗,非常的简单,非常的客气,非常的平易近人,但气质一看就不是普通人的气质。她给我们看了一颗祖母绿,说她在整理珠宝箱的时候从以前的镶嵌里掉了出来,找到我们看看能不能重新设计。在看到那颗祖母绿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是一颗很好的祖母绿,也没估价,后来才知道是一颗非常非常贵重,接近八位数的昂贵宝石。客人自己都不知道她的价值。

后来我们为她设计了一枚戒指,设计出得简单得让我意外,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背道而驰,我以为这么贵重的宝石设计,肯定需要非常华丽的镶嵌。后来我才理解恩师设计背后的缘由。她希望戒指戴在客人手上后突出的是宝石, 反应出佩戴人的个性。客人是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而不是非常奢华的人,所以我们18金黄金手工雕刻出一个竹筐型的戒托把那颗祖母绿镶嵌其中。按照我恩师的原话说,她只需要一条黑色晚礼服, 这枚戒指和一对黄金的耳钉就可以惊艳众人了。所以说珠宝设计一定要结合一个人的气质,一定要让珠宝起到uplifting的作用,才称得上是好的设计。

让我印象深刻的昂贵珠宝很多, 而且人们经常说古董珠宝如何罕见珍贵,其实说到这里, 我想说这在英国是平常不过的传统。

D: 关于古董珠宝,我们会专门聊。在珠宝界从业人员,有没有记忆深刻的糟糕经历呢?

J: 有。有一次,其实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诺丁山区(Notting Hill),一个英国的富人区,我们公司有一个展示店,用来展示我们独一无二的设计。有一天两个吉普赛人进来,就在我眼皮底下顺走了一枚刚刚镶嵌的戒指。那枚戒指的宝石本身并不是十分贵重, 但是是全手工完成, 设计非常漂亮很像丹麦的George Johnson早期的风格,很是圆润,散发着非常强烈的现代气息. 就是这样一枚独特的戒指在我眼皮底下给偷走了。

很多时候,做珠宝行业最担心的是意外掉物品和被盗。在价值上是有一定的损失,更多时候,不管是设计师还是工匠还是后期我们在每一件作品里投入的心血才是是我们最心疼的部分。

D:你的instagram里的内容几乎都是和珠宝有关的,你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呢?不工作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

J: 一般来说,一个星期有四到五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开始我的第一堂健身课,八点半结束出健身房。去咖啡厅坐半小时,九点去上班一直工作到下午七点左右,回家后晚饭, 在睡觉前会回顾一天的工作再有针对的调整第二天的计划。

目前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在钻石公司,但是很快就要开始自己开创自己的公司了。积累到了一个阶段,很多想法也很成熟。目前我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除了吃饭睡觉, 我会有很固定的时间在健身房,我也跟着专业的舞蹈老师学芭蕾和现代舞,每两个月为一个阶段,通常一个阶段结束后我会给自己两周的空隙然后再继续学习。我觉得艺术是相通的,从事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去了解自己,学习舞蹈可以帮助我认识自己, 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D: 记得你说过在伦敦很多设计师都认识你,就是因为你的instagram。可以叫你珠宝圈网红吗?

J:伦敦的确有很多设计师都认识我,有时候在珠宝展上遇到设计师, 我可能都忘记这个人, 他会过来和打招呼,说是我instagram的粉丝。我的粉丝不是像网红一样有上百万,我的没那么多,但大部分都是设计师,我有一个特定的群体在跟我。伦敦的珠宝圈说来其实不是特别大,在这个圈子工作很多年的设计师一般都认识我。

叫红人的话目前还不敢当,不过我的粉丝中有一位现在很红的新锐设计师,一次和我聊天的时候说,我现在在instagram上做的这些事情的类型,她还没有见过有人在做,如果能坚持下去,会做得很成功的。

我觉得红不红不在于炒作,从长期来看别人会看得到你是不是有真实的功底,所以,对于我来说我更看重的是积累和如何将这种积累展示出来。我希望有一天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会做出一番事业来,踏踏实实地,也算是对客人的一种回报吧。

D: 还是instagram,里面的图片都很有腔调,很专业。说到专业,除了instagram,非科班的你还有什么经历可以表现你的专业之处呢?

J: 以前,我一直晓得我对审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只是没发觉我可以用在instagram上面。别人看不到的美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还是我的恩师发现我的这个特长,她是个非常非常挑剔的人,很少会对人做评价。在看了我的instagram以后,她对我说我现在做的工作的方向不应该是我这辈子以后发展的方向(我当时在做他的供应链经理) ,我应该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当时听后就觉得收到了很大的鼓励。她说:“你有着与生俱来的审美和诠释美的天赋,你已经有的东西艺术学院教不了你。你应该去挖掘你的潜能,寻找自己发展方向。” 我认识她这么多年都几乎没有听到过她给别人做如此明确的正面评价,所以也是那一番鼓励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想我所具备的这些也和我反叛的性格有关。我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直觉一直告诉我我应该多走,多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之前在国内时我的工作之余一直在旅行,甚至干脆辞职出去旅行。在以前,别人都还不太了解背包客的时候,我就已经背包走过许多地方,很多国家。我现在具备的独特审美力,也不得不说是受着我的人生经历影响的.

这些经历让我学会遇事独立思考,总是问一个为什么。 我不是一个从众的人,一直觉得这是好事,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