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偶然看到陈嘉映老师的一段采访,言语间尽显哲学大家风范,最关键是能以深入简出的三两语给人以启发。
于是就搜了一本老师评价最高的一本书,书名《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也尤其吸引我,我也想知道什么生活才算是最好的生活,期望在书本中能找到最好的答案,看看能给我自己打多少分。
可是,大错特错了!若是想在某一本书中找到功利的答案,希望走人生捷径,那可能得令人失望了。
这是一本启发人思考人生的书,为人生指路的书,路在前方,但若问具体是前方哪条路,那便要需要我们亲自去前方探探究竟了。
大部分人带着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那就是人生价值高低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财富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其他的都低人一等。
于是,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泄气不满,甚至悲观,总希望有高人指点迷津,脱离苦海,要我说,你总希望有高人让你脱离穷海而非人生困境。我就说说陈嘉映老师的这本书给我指的路吧。
向善地活着:这里的“善”不单单是善良的意思,而是不堕落、不破罐子破摔。书中说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善的路上,是需要努力、需要求索的,称得上修行,而堕落作恶则是不需要的。
对自己要“善”:打破自己习惯隔绝封闭的思维认知,将自己从狭隘中解救出来,面对困境时,才能心如止水,勇敢直面,不被挫折打倒。
在人生路上,寻到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去享受过程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未来某一刻的高度达成时候片刻的喜悦而已。
书中举例下棋,若你只在乎最后的输赢,便失去了下棋的乐趣,若能享受过程中带来的乐趣,最后是输是赢便没那么重要了。
做一个身心协调、自然的人。究其原因,是知行合一,人的苦恼大多来源于欲望与能力的不匹配,可总会粗暴武断地否定欲望或者是能力,这种粗暴只会对自身造成很大的伤害。
不如用心智更加成熟更理性的方式,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与长期的目标,去实现自己的需求,短期能力与长期能力的培养需要哪些学习,都一一分解,从微小的地方开始。
对他人及外界要“善”:人始终无法脱离环境存在,对他人的慷慨或善行,即使没有经济外显的效益,但却能让人的心更加饱满,古人所谓“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我也用来警醒自己要过有理有情的生活,将德性的修行也在生活中延伸开来。
以上是于心,是我的知,可正如书名那样,不仅要于心“知”,更要在路中“行”。可能上路前我们并未能思索清楚我们这一生要如何过活,但是不要紧,行路中只要不停思索,那于心的“知”定会渐渐显现。
知行合一中,人不行不是因为不知,而是知的不真切,所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的浅的缘故。
书的前面内容很多是定义概念的,使之更加严谨,所以读起来费劲也费时;有些部分也有大篇幅的古文,在阅读上也有些难度。建议前面若阅读的不顺畅,可跳到四五六七章节,否则没了兴趣便放弃了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