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

成长,从改变自我开始

2018-06-01  本文已影响403人  小河七七

小荷七七

2018.5.27河南永城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回望三年初中语文骨干班的学习培训,我深深懂得没有努力是白费的,点滴的进步和成长,都要从改变自我开始。三年,我没有成为优秀的骨干教师,但每一次学习培训,每一次聆听专家或名师的教学主张与课堂,我都在用心行走。对于一个乡村教师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成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慢慢改变自己的样子,零零总总的记录,行走在语文的路上,我觉得我是一个简单快乐的语文人。

课堂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天地。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识。

很多教师把自己养在课堂里,磨在课堂上,在五彩缤纷的课堂砥砺前行,最终在一方小小的课堂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从小地方走上大城市,从小课堂走向全国更多的舞台。这样的名师不胜枚举,他们在成长自我的同时,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年轻老师的飞速成长。

地处偏远的乡村中学,和名师相遇自然不易。最初真正接触名师,是在我们的骨干培训班。我们总共有四次集中学习的机会,学校期中督导安排我上课,所以第四次学习的时间错过了。我其实只有三次聆听特级教师授课讲座的的机会。每一次我都印象深刻,现在想来,课堂场景历历在目,那时那刻的感受依然清晰如往日。

2015年11月28日,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徐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语文教师三大核心竞争力》的报告。徐老师论述了三大核心竞争力对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也是第一次真正知道文本解读能力、课堂展示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一堂语文课的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而这些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余映潮老师说,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第一能力。徐老师从四个方面阐释文本解读能力的意义,并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深度解读文本。一是知人论世,旁征博引;二是再构文本,超越文本。对于如何上好公开课,徐老师分别从公开课的基本特点、如何上好公开课、“板块式”主问题设计几个方面给大家传经布道,让我们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论文写作和教科研能力,是我们很多年轻人的短板,徐老师针对当前老师畏惧写论文、害怕搞科研这一现象,给大家指点迷津,并向老师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发表的一些杂志栏目。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味地低头拉车,却从不抬头看路。课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独自困惑,不如共同明白;想得明白,不如写得出来。

这一次培训之后,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追问自己的课堂,我认真解读文本了吗?我的解读有深度吗?我多久没有认真写过自己的文字了?我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什么时候?我开始给自己寻找可以共同进步的精神联盟,我相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这也是后来加入乡村教育家、新教育星火团队的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6年11月24日,铜山区特级正高级教师王林喜老师给我们上了《记承天寺夜游》。84字,却被认为是散文中的“神品”,王老师上出了语文味,上出语言味,也上出了文化味。在文章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体味“闲”字的丰富内涵,也就是在那节课上,我开始关注了苏轼,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带领学生一起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苏东坡》。课后,王老师为参会老师做了一场《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的学术报告。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教师,语文的,必须是传统的,中国的。我们语文老师 给孩子一粒中国种子,给孩子一个中国价值,让孩子成为中国孩子。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016年11月25日,徐州一中陈洪仁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一篇江苏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金岳霖先生》。因为是一篇高中教材,不太熟悉,但是陈老师循序渐进的思维指导,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陈老师就《如何进行散文教学》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一是散文教学,二是文本深读,三是四段教学法,四是主问题设计。散文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后还需要深入研究。

在培训班集中培训学习的同时,还要求学员自主学习。在三年的学习里,我除了紧跟培训班集中学习之外,还主动进行自我学习。

为了更好地备课,我坚持阅读名师课堂。在自己备课的时候,努力做到“三备”:第一遍,自己备,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独立解读教材,素读文本;第二遍,尽可能学习名家课例,丁卫军老师的,王君老师的,肖培东老师的,了解别人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方法。为此,我自费网购了三位名师的个人专著,还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等多种专业刊物,关注了很多初中语文影响力较大的杂志微信公众号,每天早晨抽时间浏览阅读,知己知彼,取长补短;第三遍,“萃取”,人我合一,有效融合。如此这般,力求做到深度解读教材,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上好《苏州园林》,我比对阅读丁卫军老师和王君老师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教学想法,进行教学预设;为了上好《卜算子咏梅》,我反复朗读丁卫军老师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教学实录,力求领悟大家的设计理念,充分挖掘经典诗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好教师的基础是站好课堂,好教师的根本是为了经验推广而思考、总结和提炼。从这个角度上说,导师告诉我好教师是“写”出来的,写作必须保持思想的深度。而新锐的思想是稀缺资源,这些资源从哪里来呢?答案是从实践中来,思考中来,专业阅读中来。我深知以前落下的东西太多,专业的,思想的,哲学的……一切书籍于我而言,都是一种能量的补充和心灵的净化。为了提高自己专业写作质量,我读教育类和非教育类的书,我读语文课程类和非语文课程类的书。

这些年,我购买了很多“闲”书,不断的从书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生活的智慧,做人的胸怀。余华《活着》让我知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懂得怎样和少年交往,更清楚对待孩子要有这样的大局观:“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让我明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林语堂《苏东坡传》让我走进一个仕途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天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周国平《把心安顿好》让我明白幸福是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最近三年,我开始研究名师名家课堂,经常读丁卫军、肖培东、王君老师的教学专著,也从他们的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中得到启示。在阅读中,我不断学习名家课堂经验,立足我们的学情,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我牢记导师们的话,不管工作多忙,都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笔记、思考。通过读书,心灵得到浸润,外界的纷扰也得以抛弃,心态平和,安于现状。

阅读是一种成长,更好的阅读需要走出去,在名师的课堂上遇见,开阔自己的语文视野。在三年的骨干班培训中,我多次自费走出家门,聆听名师大家的语文课堂、作文教学、讲座报告。在他们的课堂里,汲取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也收获精神的成长和温暖。

2017年7月26日,我自费来到了河北徐水,参加了第三届语文湿地年会。见到了王君、窦桂梅、肖培东、董一菲 、程翔等语文大咖,置身在他们的语文课堂,聆听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我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特别是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小桃树》和微报告《融,最好的悟道》,时隔一年,那精彩还历历在目,带给人巨大无比的震动。这是一次难忘的徐水之行,曾经写下了三篇文字来纪念这次难忘的遇见。

2017年10月26日,我参加了第四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与研讨活动”,初中语文大咖云集,精彩献课。风趣幽默的沙龙讲座,精妙的课堂生成,《好久不见》这样的语文盛会。好久不见,正像肖培东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这次活动中,我认识了我的导师丁卫军老师,这更是一次难忘的遇见!对语文课堂,对作文教学,对个人专业发展,我有了清晰的努力方向。

2017年12月13日,一个值得被记忆的日子。因为导师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初中“作文教学创新主题研讨”暨“寻找中国好老师——走进南通”大型公益报道活动启动仪式。聆听了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两位成员老师和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七中学袁爱国先生授课,惊异于课堂上孩子们灵动的思维创作和妙笔生花的信手拈来,更感叹执教者对生活生命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态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考。三节课,各有千秋,精彩纷呈,却又殊途同归,集中指向作文教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如袁爱国先生所说,生活是源,生命是魂,生态是场。

2018年5月7、8两日,我参加了由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承办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经典诗文同课异构展示与研讨活动”,来自八家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八位教师对七下教材经典诗文的同课异构,让我对经典诗文的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教材解读是教师第一能力,读懂读透是教学第一追求,灵动生成是课堂最大亮点。在丁卫军导师《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教学设计引领下,在这八位教师的课堂展示得失中,我猛然发现,经典诗文的教学不需要那么多的整合和拓展,稳稳的读文字,结合创作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就好了。真正的好课,是简约的,语文的,学生的,这是导师告诫广大语文老师的。我非常认同这句话。

2018年5月27日,受导师邀请,奔赴河南永城,参加“全国名师精品课堂展示暨学术报告会”。丁卫军老师和董一菲老师在这里献课并做报告。董老师诗意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课内课外的大整合,就像是一场诗歌的盛宴,唯美,大气恢宏,不可复制。《以成长的姿态做教师》报告讲座,更是深深感动了我,也激励我一直努力,再努力。丁卫军老师的《笑》作文指导课,一如既往的走心,好听。幽默的语言风格,简约的流程设计,思维训练的无痕高效,对语文课堂和作文教学的那份睿智扎实,对学生的那份呵护和真诚,没有把自己养在课堂里的执着,没有对语文执着的研究,可能永远都无法超越。一节好课不在于老师讲得精彩,而在于课堂精彩的生成,和教师对这些生成的巧妙处理。丁老师的课,精彩不断,掌声不断,这是丁老师的课堂魅力,更是作为全国名师的引领示范。

罗列不虚此行的一次次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在这一次次的行走中,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思维灵活了,我开始思考语文,开始慢慢发现语文,也慢慢喜欢语文。“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有了导师们的引领,有了自己的坚守初心,我相信我会很好的成长。

毕淑敏说"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成长需要内心的沸腾,更需要他人的点燃。很幸运的,在我努力成长的时候,遇到了乡村教育家成长团队。杨采涓导师对课程的严谨认真态度和对学员的包容鼓励,给我很多帮助和行走的力量与勇气。这是提升文学修养,涵养性情最好的团队。

引领个人专业化成长,我更感激遇见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团队,更感恩遇见了我的带教导师丁卫军老师,还有我们的大团长刘恩樵导师。作业提交,星火月报,每月15号的网络线上研修,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一个鼓励,一句点拨,一次学习,都是我们成长最好的平台。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仅要自己成长,也要带领学生一起成长。从2015年9月开始,我就带领着初三的孩子进行“片断阅读”,我们一面积极备考,一面带领学生读书。我们开通了qq空间,并一起给空间取名“爱语文,爱生活”。每天由我来发布内容,更新说说。只要大家有时间,就可以上线阅读,摘抄做笔记。我们一起分享美女作家丁立梅的欢喜,体味生活的小情小爱,一起走进诗人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品味文字背后的苦辣酸甜,一起聆听现代作家龙应台的的育儿心经,分享一个母亲的谆谆教诲,一起拜读哲人周国平的《把心安顿好》,学会理性地看待利害人我,一起走进名著《水浒传》,走进梁山好汉艰难悲惨的起伏人生……

数字化时代,很多便捷式阅读闪进人们的视线,我想在这里给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平台,丰富学生的精神,垫高学生的灵魂,进而让学生借助阅读,爱上语文,爱上生活。

2016年9月,我接手了一个新班级。阅读基础薄弱,语感能力不强,是我们学校学生的通病。我一直思考,该怎样让初一的新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立足这样的现实,我结合教材规定的必读名著和课内选文,在所带的两个班级中开展“整本书阅读”和“一本带多本”的阅读,打通课内和课外,涵养学生性情,获取人生智慧。

每个学期,我们结合教材推荐书目和选编课文的文本,给学生规定阅读书目。这些经典美文,超越时间、年龄、语言和族群而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营养。在这些营养中,我们带领孩子徜徉其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小的我们虽不能达到出口成章,一挥而就,但是,只要学生愿意读,坚持读,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坚持阅读而欣喜若狂。

不能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的。读写是推动生命的共同成长,我把读写收获的快乐分享给我的学生,引领学生共读共写,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生活。写随笔,写班级故事,是一个渐进的提升过程。特别是对于我们学校这些学生来说,说举步维艰也不为过。朱永新教授说:“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每想到这句话,我都感觉我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帮助这些孩子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16年10月,我们创建了班级微信公众号“小荷书苑”,我们借助这个平台,发布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随笔、写作练笔、读书分享、班级故事等,学生读书写作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找到了自信,丰富了经历。目前,我们的随笔文字成品有10万多字。2018年暑假,我们的班级文集就会新鲜出炉。

改变自我,磨砺自我,才会遇见更好的自我。是三年的语文骨干班培训,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向优秀的教师看齐;让我爱上语文,从此痴迷不改。细细回味走过的这三年,心潮澎湃,幸逢一路有师引领,还有一颗淡定而坚守的心相伴。

一路风景,我会继续慢慢前行,慢慢欣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