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悦读空间

《唐诗三百首》:我们一起唱诗吧!

2019-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悦读印象

家里有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有一次随手翻开,忍不住读出来,但一开始就停不下来,直到口干舌燥,直到溪溪过来和我抢书。等我哀求着读完最后一首时,她已气得眼泪汪汪。

把她气哭的是:

遗爱寺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有泉声。

所以名为陪读,实为娱己。

我喜欢古诗,因为有很多留白。所以意味深长,有很多想象空间。读到“佳人”,我只想到刘亦菲。读到“白云”,我只想到最白的那一朵。读到“明月”,我只想到乡村的月夜。

我喜欢古诗,因为夸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样开阔的视野,那样极富张力的想象力,也只有古诗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喜欢诗,因为多情。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对山水之情。情到深处,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一定是诗。因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作最切实的描述。情像云像雾像风,唯有诗才能给它自由的翅膀。

我喜欢唐诗,因为简短。一眼望穿,小巧玲珑。就阅读的方便性而言,散文、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比。随时拿起,随时放下。根本不存在看不完的问题。

我喜欢唐诗,因为押韵和对称。平仄有序,布局工整。所以三岁小孩都能朗诵自如。

读唐诗的时候,想起小学摇头晃脑的同学。早上饿得肚子咕咕叫,古诗读得头晕脑胀。记得商州方言版“一行白鹭上青天,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记得方言版“诗(sì)人)”。老师的双脚就是音量控制器,靠近时大些,远离时小些。

喜欢唐诗,因为亲近自然。山水草木,日月星辰,风霜雪雨,都很美。

(一)与你读诗

我拿起《唐诗三百首》。

“溪溪,我们来读《唐诗三百首》吧!”

溪溪接过书:“哪个是唐?”

我指给她。

“哪个是诗?”

我指给她。

“哪个是三?”

我指给她。

“哪个是百?”

我指给她。

“哪个是首?”

我指给她。

她逐字点读“唐——诗——三——百——首。”

“对啦!”

“哪个是三?”

我们读《咏鹅》,我领读,溪溪跟读。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跟读时发音标准,到她自己朗诵的时候就成了:

鹅,鹅,鹅,(因是第一句,并且只有一个字,所以没有错误)

曲@@@@(第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余的发音都是她自己发明的)

白毛浮绿水,(第三句,白毛绿水具体生动,所以没有错误)

红@@@@(第四句,“红”字具体,其余的发音都是她自己发明的)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音量、语速和口型大小。

想起小学时老师让背诵课文,有一些神人能在没有背过的情况下蒙混过关,靠的就是吐字含混不清,以及老师吃饭时走神的当儿。

溪溪则是因为不了解字面意思。很多人对语言学习的建议是符号与实物相结合,幼儿园教《三字经》,我带溪溪读唐诗,是不是有点太早了?但想起她摇头晃脑,乐此不疲的样子,就顾不上这些建议了。

读着读着,他们睡了,一大一小两个呼噜声此起彼伏。

(二)为你唱歌

 

诗歌不分家,喜欢诗的人,大概也喜欢歌。下班回家,窝在沙发里朗诵几首唐诗,溪溪老公跟读,感觉我们是换了种方式在唱歌。

国庆带溪溪回老家看望三伯。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在三伯家生活了两年。前些年上学,工作,与他们联系少。但那一家人,那个地方,那座老房子却给了我生命最初的温暖。

记得那是盛夏,知了扯着嗓子没完没了地叫。一家人去地里割麦子,我在家看门。翘着二郎腿躺在炕上,头顶挂着一大筐西红柿,一会起来垫着脚取一个吃,不记得吃了几个,只记得那是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西红柿。所以现在几乎不吃西红柿,因为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

那时候尿床,伯母洗被我尿湿的床单,我坐在小板凳上看。

她说:“你看你把我的床单都尿湿了。”

我说:“等我长大了给你买。”

可是我食言了,这是我能记得的第一个未能兑现的诺言。那是大学暑假的一个雨天,我和家人在田里采桑叶,说起三伯,我说我什么时候要去看看伯母,妈妈说“她都不在了你不知道吗?”原来高三学业繁忙,父母瞒了我。雨湿了脸,我还没有来得及给她买一针一线。

屋后小坡上有一个不大的水塘,夏天长满长长的芦苇。我脱光了站在洋瓷盆里,堂姐给我洗澡。哥哥们钓鱼给我吃。冬天水塘会结一层厚厚的冰,一家人凿冰取水。

这次回去,三伯和两个哥哥还在,像往常一样爱笑,不过三伯已不便走路,两个哥哥脸上多了沧桑。时隔近30年,老房子还在,但有点摇摇欲坠,水塘还在,却没有水,四周和塘底长满了草,芦苇花在秋风里飘摇。

最使我难忘的是临走时三伯笑着说:“你小时候,我在院子里晒麦,你跟在我屁股后面说,“伯伯伯伯,我给你cāng首歌。”唱完他问:“你跟谁学的?”我回答:“我跟我爸爸you(溜)的。””他说那首歌叫《悠悠岁月》。

我发音不准,我给他唱爸爸教我的歌,他记了一辈子。而那首歌我也记了半辈子。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

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过去未来共斟酌

  

那时候爸爸爱弹琴,爱唱歌,弹得熟练,在被窝里用脚弹。弟弟小脚丫在琴键上踩着走来走去。爸爸是个浪漫的人,年轻的时候弹琴,画画,雕刻,读书,流浪,创业。

可能受他影响,我也爱唱歌。大学时早晨总是很开心,早起,手扶架子床扭着屁股唱一嗓子,把舍友们都吵醒(其实我是为了叫她们早点起床)。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卫生纸塞耳朵的,被子蒙头的,去操场背单词的。现在想来果然是对最熟悉的人最野蛮。

现在也唱歌,不过不出声了,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独行的时候,做饭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都哼着歌,好像身体里有一个开关,有情绪的时候会自动开启。

现在看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心里都有种说不上来的高兴,因为他们老了依旧热爱生活。我们向往诗和远方,远方有点难度,但诗可以有啊,而且就在手边。

溪溪还小,爸妈已老。她常说“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我爱你”这句话除了对溪溪,对别人却说不出口。

我爱你就是:

为你写字

给你唱歌

和你读诗

在这儿童注音插图版《唐诗三百首》里,我尽可能挑选简单易懂的诗与她同读,常常顾不上她能不能理解。只希望在她最初的记忆里有诗,有歌,有我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