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沟通方式错了,孩子就不愿意说,更不愿意听父
常常听到父母抱怨,为什么教育孩子说了无数次,他都听不进去,更不会改正呢?
回想父母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充满恼怒和火药味,原因就在于暴力沟通。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磨蹭,急死我了!”
“你一点都不听话,你看人家孩子都是那么乖/那么懂事/学习那么好!”
“你看别人家的小孩,回到家就学习,做作业,你就知道玩/看电视/打游戏!”
爸爸妈妈原本想以刺激的方式达到促进孩子进步的目的,但语言上的羞辱,以及拿孩子与别人比较,都会让孩子感到失望、难过,结果导致亲子双方争吵,这就是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导致矛盾和冲突,孩子生气、发火,听不进爸妈说的话,父母也是怒气冲冲,彼此情绪恶化,亲子间沟通失败,而且且极大地破坏亲子关系,对双方身心都造成伤害。
暴力沟通常见形式
1、加以道德评判,贴标签
看到孩子做的事情不如意,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不是陈述事情的本身,而是施以道德标准,给孩子贴标签。
作业写错了,就说“你总是马马虎虎,做事一点都不认真。”
衣服弄脏了,“你就是一个邋遢鬼!”
2、与别人作比较
父母常常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来对比自家小孩,这种比较的结果使孩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而受挫。
3、父母回避自己的责任
”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
不能否认父母确实千叮咛万嘱咐无数遍,但父母是否清楚地告诉孩子做事情的方法和步骤。 孩子是否真的明白了、理解了事情的原委,知道如何去做;父母教导的办法是否真的能让孩子接受。
4、强迫孩子按父母要求做事
”再不好好吃饭,就不要吃了!“
”再不好好做功课,我要生气了!“
”成绩再这么差,我就把你的IPAD没收了!“
通过威胁、强迫的方式去压制孩子,如何不配合父母将面临惩罚,让孩子害怕失去某些自己的东西达到教育的目的。
暴力沟通表面上看没有体罚等暴力行为对身体伤害,但对于情感和内心的伤害却一直留存,直到青春期的临界点而爆发。
针对暴力沟通的形式,家庭教育中自然需要非暴力沟通,它以情感为主线,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自己的需求,唤醒同理心从而获取情感共鸣,为实现有效教育奠定良好的沟通基础。
1、和孩子谈论事情的时候,只针对某一件事情述说事实,而不是做价值评判,也不要提升到道德的高度。
孩子作业没完成就看电视玩手机,“还不去做功课就知道玩,成绩不好你就没前途!”父母在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倘如孩子依然不管不顾,或者厌烦了父母的唠叨“没前途就没前途,你不也一样没前途!”后续自然引起争吵。
所以,尽管父母不乐意孩子在玩而不去学习,但也要心平气和地说”不完成作业,既会被老师批评,考试也通不过。“
把实际情况说出来,强调它的重要性,然后表达父母的感受。
2、把自己的感受表露给孩子
”学习不好,成绩不理想,爸爸妈妈很担心你在学校的情况。“ 说的是父母自己的心情,并没有指责孩子,不会引起他的反感和对抗。
3、帮助孩子分析当下的情况,发掘孩子这么做的原因
”每天的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复习和巩固,现在不做作业,你自己安排好做作业的时间了吗?
4、提出父母的希望和要求
完成作业,复习学过的内容,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这是父母内心对孩子的期待。同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把对孩子的希望,变成命令。
“现在立刻去做功课,不要让我发火。”
即使孩子能够遵循父母的命令,但却不是心甘情愿地去学习,不利于培养主动的学习习惯。
给孩子的要求应该清晰而且能够具体执行。
“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在花半个小时时间去复习今天学到的内容。”
“每天安排一小时的练琴时间。”
非暴力沟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不会造成对立情绪,有了情感共享的氛围,孩子愿意说他想说的话,也希望听听父母说,那么交流沟通就有了情感的连接。家庭教育的基础是亲子关系,当父母和孩子能够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而不是面红耳赤地批评和训斥,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会变得更加有效。
【教育即生长,努力学习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伴随自家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