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勇导师的文章有感
2022-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叶雪白
家长大多存在于三种情况:
一是工作中的“佼佼者”,在单位“呼风唤雨”;
二是工作本身就是“佼佼者”类的,在职场“说一不二”;
三是个性使然,成长助力出来的“强势性格”,习惯了“我说了算”。
但是教育这件事是走内的,不是走外的,无论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还是教师的学校教育,需要的并不是表面的“强势”,而是内心的“强大”。
反思自己:个性强势,当老师尤其长年当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是“说一不二”,在家里也是“我说了算”。总觉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厉害,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把孩子培养的怎么怎么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自信和底气?在培养孩子上肓目的自恋。
我哪里知道教育是“走内”的不是“走外”的?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强势”,而是内心的“强大”。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总是太自以为是了。
其实,深入其中,原因也很简单:孩子不是同事,教育不是工作;孩子不是下属,教育更不是功利。孩子也只是在做他自己,甚至是参照着你内在的自己。
反思:自己的角色不清晰,在学校当老师的角色,回到家中还是老师的角色,对孩子总是说教指导,监督学习作业,谈成绩比较多,关注和干涉孩子的学习比较多……。
殊不知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生活上的妈妈,而不是一个家中的老师。缺了一种老母鸡孵小鸡般的温暖,缺了一种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无论你在工作中多优秀、在自认为有多厉害,在孩子这里都将一文不名、一文不是。
反思:自己也经常郁闷,什么样的学生我管不了?但到家却总是拿自己的孩子没方法。一方面对孩子高期待高要求,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年级的佼佼者相比。另一方面又在教育孩子上有深深的无力感,也经常自我否定,焦虑无助。
“破坏性陪伴”的父母,表面上看起来无知与任性,但是也许内心潜意识里却都藏着深深的不甘。
反思:看到这句话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为什么总是对孩子高起来高要求?原来是自己内心潜意识藏得深深的不甘。我就总是觉得不甘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可以好一些,更好一些。
其实对孩子有深深的不甘,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总想哪方面都好,总想把工作生活做得完美和极致,哪有那么多完美呢?还是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限,看不到更多的真相,生活的理想和幻想之中。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是罗素先生所说,世界本就是参差多态的,人性亦是参差多态的,你要接受一切的存在。
那么,至此,父母究竟还可以做些什么以致调整?海勇老师也给出了答案。
①有意识地自我反思。你是否将“工作姿态”不经加工地直接挪用,带入了家庭?你回家后,是否心也回家?你是否在假装真诚、表面地活着?
②很认真地对待孩子。你是否无意识地“看低孩子”“应付孩子”?你是否让孩子觉得你虽然在,却不在?你是否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有父母的孤儿”?
真正认真的父母会与孩子做到三个:“眼神的接触”、“身体的接触”“感受的接触”,你有吗?
③无目的地亲子共处。你是否习惯了“目标—行动—结果”的工作模式,并将生活活成了工作,忘记了工作本是为了生活?你是否将与孩子的共处也变成了“有目的”“有利润”“有效果”的事情,而让自己变的很无趣,孩子因此而疏远你,自己又变的很焦虑?
亲子共处是情感密度的融合,是亲子关系中真正的“道”,不是因为谁而主导,而是在相互的无意识中产生的“方向”“方法”,充满神秘与神奇的力量。
希望我们因此文看见自己,从此成为一个“建设性陪伴”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