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原来还能这么干
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30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30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21116
车票价:1440RM
参考资料:《阅读的方法》l罗振宇
路经站:摘抄站、回顾站、启示站
摘抄站:
1)司马迁当年读当年孔子留下来的书,说自己:“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越是读孔子的书,就越觉得他做事的方法历历在目。我虽然做不到,但是我很向往啊。
2)所谓“优化”,就是对事物进行量化管理。没有量化,就没有优化可言。
3)市面上有很多教我们如何做事的书。我挑选的时候,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光有道理不行,得有具体的行动方案;第二,光教我怎么做不行,得是作者本人实践过的行动。
4)有用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行动指令
5)一本写得好的“行动建议之书”,用心总是非常慈悲。它总体谅读者的真实处境,然后把具体的行动指令嵌入这些真实处境里
6)人们只要行动,就会制造一个事件。只要有了事件,就一定会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就一定会超出行动之前的预测和期待。世界就是这样在人类的行动中滚滚向前,不断产生出人意料的新事物
7)所谓“计划”就是从现实条件往未来演进;所谓“战略”就是从未来目标向现在倒推。但除此之外,世界竟然还给那些既没有完备计划,也没有清晰战略的“莽撞人”留下了一个机会——直接行动,先干了再说
回顾站:
“书籍总是能带我们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别人的行动,也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人们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观察到他人的行动与方法,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即便是自己无法如书籍中的人物一样,拥有奇特的一生,但是却可以让自己心向往之。
例如,作者引用了《奇特的一生》苏联学者柳比歇夫的例子,柳比歇夫一生拥有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来源于自我对时间的观察与运用,柳比歇夫在每次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做时间记录,“事情 + 所花费的时间”,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五分(1.0);路途往返——0.5,;柳比歇夫对时间的记录长达56年,长期以往的时间记录让柳比歇夫能够十分精确地知道自己在哪一年哪一天哪一分钟做了什么事情。
对于这样的长时间的时间记录能力,很多人望而却步,可能世界上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很少,但是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具体的行动,即便自己无法如此,也能心向往之,表达敬意。
此外,作者罗振宇介绍当自己在挑选书籍的时候,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是有道理有具体的行动方案,第二个是作者本人亲自实践的行动,简言之,罗振宇更加看重作者对于行动的理解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当人们遇到麻烦寻求问题的答案时,自己不要仅仅提供建议,而是提供人生经历,例如“我作为一位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是直接给出自己的时间安排I表,告诉对方自己是如何如何做,希望我的人生经历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最后,作者罗振宇提到,当我们做出某个行动时,我们便制造出了某个时间,这个事件又会产生结果,我们的人生正式在“行动——事件——结果”中不断循环向前,产生全新的、令人意料之外的事物,或许行动的意义是创造某种可能性,让自己的生命长出新的期待与果实。
启示站:
作者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节目中曾经说过,当有一个选项摆在你的面前时,如果时间与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选择做这件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这句话对自己影响非常深刻,我们自己经常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获得一些本身在意料之外的行动机会,例如学校所组织的比赛,摆放在书桌上的陈旧图书,甚至是周围人群所提出的帮助,等等,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被这些事情困扰,但我们做了也就给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其次,当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谈论宏观的大道理,而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给对方提供自己的人生经历,提供自己可操作性的、有效的行动方案,以此来给他人提供有启发的视角,甚至自己所提供的仅仅是一句加油与鼓励性的话语。有些时候,别人所希望得到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句鼓励,让别人重新燃起信心,信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