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每天写1000字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活在恰如其分的孤独里

2016-01-17  本文已影响2226人  狐狸在别处

我是撑着一把“孤独”的伞,冒雨去听了一场李健的演唱会。- 题记

活在恰如其分的孤独里

我必须承认,我对于李健这个人,是有一点迷恋的。但这一份迷恋,就像他给到大家的感觉一样,是恰到好处的,冷静而不疯狂的。一点点的温暖,一点点的写照,一点点的共鸣,一点点的触动,平日里都不会想起来的那种。

最近的工作是忙碌的,是忙碌得让人振奋的节奏,但这也容易迷失掉自己,包括创作这件事。如果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如此忙碌,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做自我创作。如果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生活,都要对外界负责,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工作上的时候,我有些时刻甚至都会问自己,之前放假看的书,都有什么用。我写的文字,都有什么用呢?

回归自我这件事情,注定就是孤独的。因为你真的就是一个人。You are by yourself, alone.

我是撑着一把“孤独”的伞,冒雨去听了一场李健的演唱会。作为一个泪点很低的人,这场演唱会并没有催泪,但它带来的感动,就是,那种,充满整个心胸,却就是没有满溢出来,很悠长的味道。内敛的,留白的,不紧不慢的,但极其优美的,陈述。

我很期待他除了唱歌以外能多说一些话,因为他说话还是蛮有意思的。但他说得真的不多,表情也是一如既往的几个。但可能就是因为说话不多,说的话比较容易让人记住。只言片语,你就大概能读出来,他对于自身,以及他与这个世界连接的观点和态度。

开场的时候,他说的是,“北方的歌手一般不敢来广州,因为据说广州人只听粤语歌。但今晚你们的到来,让我感到安慰和喜出望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被“安慰”和“喜出望外”这两个词打到了。也许那是因为,我觉得这两个词真的用得非常恰如其分。没有过分热情,但就是觉得这两个词用得很有诚意。

他一直称来听他唱歌的人是他的“听友”。他一直没有用“歌迷”或“粉丝”这样的身份来描述来的人,撑死了,他提到“后援团”这个词。

中间有一段他说是专门为这个城市而编排的,原因是他知道有些“听友”是会跟着他听他很多场演唱会的,所以他每一场都选择做出一点选曲的改变,来让一直听他演唱会的人不至于没有期待。

唱《当你老了》之前,他说了比较长的一段话。里面提到,“我一直说我创作的歌曲,都不属于我,它们属于那些赏识它们,眷养它们,珍爱它们的朋友。”他的愿望是当他老了,他依然能写出有人会去赏识,眷养和珍爱的,感动人的歌曲。

这段话就这样平铺直叙也许没有什么力量,但在那样的场面里,在那样平静的语气里,我觉得尤其真诚。我很相信我们所有的创作都不属于我们,不仅在艺术领域(因为我们大多数都不是艺术家)。你想一想你一生的创造,也许是你的事业,也许是你手头上为你的雇主做了什么所谓的breakthrough project,也许是你的一些职业理念指引你做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但只有你认为很值得的决定,也许乃至于是你为一个行业做的一些贡献,也许是你对家人创造的一些关爱,但请问你创造的哪些东西,最后是属于你的?答案是通常真的没有什么你创造的东西真的属于你。获得它们的人,是享用你创造的“福祉”的人,还有觉得它“有用”的人,他说得很对,就是那些“赏识,眷养,和珍爱”它们的人。是“受体”。而我们拥有的,只有“创造”这个动作本身而已。

所有的这些,都让我相信李健作为一个创作者,他对于“受体”,是虔诚的。

他对于自己对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是很清楚的。

这样的感觉在他以前的一些处事选择上,也有体现。

比如他在《我是歌手》真正走红后,推掉通告和代言,按原计划出国,处理新专辑的事。

放弃中央音乐学院的周年演出,原因只是因为要去健身。

27岁在水木年华里走红,但因为意见不合,选择单飞。第二次走红则经过9年的等待。

《传奇》在2010年被王菲唱了才红起来,但其实这首歌在2002年就已经创作出来了。

如果去看一些关于他的采访,他对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的理解,一直都是很清晰的。

“人越来越有名之后,需要的心智水平越来越高。你被解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没有必要因此小心翼翼,还是一如既往,过一种相对自我,相对边缘的生活。”

“我最看中的事情还是那几样,一切都要为那几样事情让路。我要去全世界看一看,留一些时间看书和练琴,然后要喝茶喝咖啡。这真的就是我最关心的,其他都不是。”

“老有人说,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很多人心里是没有声音的,都是被活着,被变化。”

也许我们都有一个怀疑,这是不是因为一个人成名以后,把一切说得云淡风轻。但我想他身上,应该还有一点,就是很自然的幽默和豁达,所以可以帮助他比较快速的平静的逃离沮丧和忧郁。

他也曾提过在蛰伏的9年里,他也很焦虑,很困惑。但“每一次写出一首满意的歌,本来已经快没自信了,就又能信心满满。又写出一首,信心就有多一些。”他安慰自己,“再也写不出来”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除非你的生活状态变了。所以,人不需要那么忙,要把自己的土壤保护好。

就这样一段话,你就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自闭的苦行僧,他对外界的接收方是有欲望的,渴望连接的。他只是对于自己“要创作”这个欲望看得比“有没有人”“现在就认可”看得重一点。

我们也许还有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走红,是应运而生的。谁不知道人们都是肉吃多了想吃一点素。但是,那个本来种菜的人,如果本来不是为了自己喜欢而去种菜的话,说不定早就改行卖肉了。

尊重自己的“真实”,即使它也不是真正的“真实”。关键是,你心里面还有没有那么一个“声音”,你是不是愿意“无路可退”地坚持。

然后,活在恰如其分的“孤独”里。

李健,也许真的,“正好适合孤独的尺寸”。至少,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可以让我们“安心于孤独状态”的媒体印象或者说是公众载体。既然我们都是很有可能“被娱乐了的大众”,那我们就在“被娱乐”当中获取我们想要的力量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