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FM开辟科技与公益,将在文化的十字路口相遇
“科技改变生活”,曾经是一句流行广告语,同时,它也是“改开一代”的真实生活写照。
四十年前,中国社会几乎没有电脑,一个人思念远方的另一个人,最好的联络方式是写信,最快的交通工具,还是绿皮火车。
四十年,科技大刀阔斧地重塑一切,今天,聊天有微信,出行有高铁,饿了可以随手点外卖,付款可以扫描二维码。
我们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变化中,只嫌它发展得太慢,跟不上我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渴望。
殊不知,在我们的私人生活大跨步向前时,社会中的一些环节,却被科技落在了身后。
做公益,到底有多难
2017年,IBM对全球330个公益机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超过48%的公益机构都将技术问题视为最大的障碍。
公益机构没有充足的预算,没有高超的技术专家,在轰轰烈烈的技术变革时代,许多公益机构,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这也直接导致公益从业者步履维艰。
根据《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我国公益从业者的生活保障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也很低。
56.5%的全职公益者,月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工资,超过三分之一的公益从业者没有社保,公益从业者的个人与家庭资产积累也不足,甚至有不少公益从业者入不敷出。
不难发现,公益行业的状况,大概落后于当前时代20年,改变落后的公益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陈旧的工作方式,让公益行业饱受资金和人力成本的困扰,而科技,是最有能力解决这一切的力量。
科技如何改变公益
在2018末,冰点周刊的报道《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爆舆论圈。
通过一块屏幕,贫困地区的孩子可以与成都七中的孩子一起上课,在“零一本”的县城里,孩子们终于得到一把梯子,可以让他们走出大山,而他们攀爬的速度,就是弥补教育差距的速度。
这是科技进入公益领域的一个鲜活切面。
同样是在2018年,蜻蜓FM与上海市文化局联合推出了《汇申音》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通过选取上海徐汇区151座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将与建筑有关的名人故事进行二次整合,改编成语音节目。用户可以在游览过程中扫描二维码在线收听,以此串联一整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
得益于此,尘封多年的老建筑,从历史的“见证者”,变成了历史的“讲述者”。
1月11日,蜻蜓FM还凭借《汇申音》项目,获得了CSR中国文化奖的“年度传媒责任奖”。
在中国目前公益慈善事业的大格局中,文化类公益项目仍然稀少,文化类的公益组织只占到7.9%,以这样微弱的力量,传递绵延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显然会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况。
蜻蜓FM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拥抱文化公益,为所有互联网企业做了一个示范。
与此同时,也很容易想到蚂蚁森林的公益种树项目,以及腾讯的公益创新大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科技确实正在一点一点地进入公益领域,但一些困难也随之而来。
科技与公益
到底应该在哪里相遇?
许多科技企业都有投身公益的愿望,但是,公益与慈善不同,不能只是捐款了事。
公益需要参与到具体事务中,可并不是所有公益项目都适合企业参与。更何况,企业是商业机构,讲索取,公益则在反面,讲付出,二者如何平衡,也是常常困扰双方的问题。
过去常见的互联网公益项目,例如蚂蚁金服的种树活动,和企业本身的关系不大,因此,这种公益项目虽然火爆,但也有难以复制的软肋,更何况,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他们不具备蚂蚁金服的财力人力,又该如何与公益相遇?
蜻蜓FM与上海市文化局的《汇申音》项目,更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一方面,这个公益项目“复活”了一大批上海的老建筑,另一方面,它结合了企业自身的产品功能与文化特性,在“声音”和“人文”的角度上,取得了一个可贵的平衡。
正如蜻蜓FM副总裁吴晓晶所言:
《汇申音》文化项目作为蜻蜓FM在公益领域的新尝试,之所以能够获奖,离不开蜻蜓FM始终秉持人文、历史、文化的内容价值取向。当以人文内容为核心价值的蜻蜓FM,遇到上海一百多座几乎被遗忘的老建筑,公益的萌芽得以发生。
随着音频渗透率提高,5G发展,可穿戴设备普及,也许所见即所闻可以成为现实,音频会成为更多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事实上,声音在公益领域的展现场景,还有许多。蜻蜓FM有声小说有声读物https://www.qingting.fm/可在线收听。
例如,声音可以为视觉障碍人士提供新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低龄儿童理解书本教材,可以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媒介载体,也可以辅助医生对心理创伤者进行康复治疗……在教育、文化、助残等诸多公益领域,声音的力量都至关重要。
最近,蜻蜓FM又推出了新的公益节目《声临杨浦》,同样是以拥有百年历史的杨浦区建筑为切入点,带领听众穿越到历史视界中。
短短一年,蜻蜓FM的公益项目已经开始产生裂变效应,总结成功经验,便是好的公益项目并不能通过勉强得来,在诸多的公益项目中,企业应该寻找到与自身秉性和能力相符的那一个。
归根结底,文化认同,也许才是企业与公益真正能相遇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