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

2020-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嗡的阅读小马甲

老舍 《老舍作品集(全二十一册)》 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4.6


以“我”第一人称的视角对猫城进行观照,来到猫城的一场意外犹如一次历险,猫城里发生的一切可以投射到遥远的国度——真实的国度。前半部分大多围绕“我”与大蝎的接触,其为官、雇兵护迷叶、周遭所有人对“外国人”的惧怕、寻求“我”的帮助却不信任“我”(在丛林中拒绝和“我”同住,在猫城家里拒绝“我”的进入),大蝎身上输出的是一个“中间”形象,既屈服于外界环境与他者视阈里对“外国人”的崇拜,又仍然服从于老旧陈腐的封建因袭观念。大蝎父亲则是纯正的老派血统,始终坚守。

后半部分“我”密切与小蝎的接触,这一众青年人接触过外国气息,接受了外国视野,虽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以贴合于自我的基础来审视现实世界,但小蝎无疑是既清醒又沉沦的精明果敢者,他虽不认可老派人物(包括学者、校长、学生、平民)但也异常果断地吸取迷叶,甚至有迷、花等女性伴他左右。“坏事我不屑于作,好事我作不了,敷衍——这两个宝贝字越用越有油水!”小蝎又笑了,迷也随着笑了。”

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对小蝎的话语进行叙述,他视野里的猫城是一个荒诞、无序、混乱的世界,学生刚入学即可毕业,“我”也多次提及小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在之后他与大鹰面临外来入侵,无法拯救猫城却也仍然致力于献出生命的举动,是一次彻底决然的反击,但这一场反抗终究因寡弱、孤寂的战营而消解,本民族的士兵都想着投降,质问、愤慨于小蝎拒绝让他们接受敌人的国魂(钱财)而一直选择冲锋陷阵。这里的士兵特别像鲁迅笔下的“看客”,被异化的思想,被同化的行动,不论何种,均是不自知、不醒悟,也难怪猫城的倾覆了。

老舍先生在这本小说里异常讽刺、锐利、鲜明地指出猫城的社会形势、经济因素、政治体制、文化氛围及战争环境,而也十分隐晦地采取诸多象征物,指向意义即是对本国度、本民族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混乱不堪、颓败残破的社会图景的极致悲痛,他的讽刺建立在他深沉的爱意之上和极端的悔恨之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笔下的人物并没有过多的批判,更多的是将目光置于整个社会环境,没有希望却仍在憧憬更为可悲。

在描写公使太太倾诉痛哭她八个妾的大段文字中,很极致书写出封建社会的观念,折射一个女性在思想剥削之下无意识又渴望挣脱却不得的精神困境。

这自然是追想当时的情形。在当时,脑子已震昏。(追忆叙述使文本充满无序感,也正是老舍想要传达的思绪理念吧,一个隐晦、象征、低沉的世界。)
我落下泪来,不是怕,是想起来故乡。光明的中国,伟大的中国,没有残暴,没有毒刑,没有鹰吃死尸。我恐怕永不能再看那块光明的地土了,我将永远不能享受合理的人生了;就是我能在火星上保存着生命,恐怕连享受也是痛苦吧!?(文中不断提到对中国的歌颂话语,是一种重复,一种强调,一种反讽,一种悲痛,一种希冀。)
在猫脸人的社会里,理智是没用的东西,人情更提不到,何必思想呢。
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彼时国民的劣根性)
他是个被万人唾骂的,这样的人不是立在浮浅的崇拜心理上的英雄,而是个替一切猫人雪耻的牺牲者,他是个教主。
一个军队,没有马鸣,没有旗帜,没有刀枪,没有行列,只在一片热沙上奔跑着无数的裸体猫人,个个似因惊惧而近乎发狂,拼命的急奔,好似吓狂了的一群,一地,一世界野人。
在最后,我确是看见些猫人要反抗了,可是他们还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干;他们至死还是不明白合作。我曾在一座小山里遇见十几个逃出来的猫人,这座小山是还未被矮兵占据的唯一的地方;不到三天,这十几个避难的互相争吵打闹,已经打死一半。及至矮兵们来到山中,已经剩了两个猫人,大概就是猫国最后的两个活人。敌人到了,他们两个打得正不可开交。矮兵们没有杀他们俩,把他们放在一个大木笼里,他们就在笼里继续作战,直到两个人相互的咬死;这样,猫人们自己完成了他们的灭绝。(很像《复仇》中复仇者的情景,两方对立,引来看客,决然反击,成为看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