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也爱《三国演义》,对曹操、刘备、孙权更有极为奇特的理解……
原创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在中国人眼里,其地位不可限量,甚至被称为一本传世谋略书、兵法书。
被誉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吉川英治曾经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它早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西方人更是对书中主要人物与经典故事耳熟能详。
中国的三国时代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因此成就了许多英雄人物,三位伟大君主曹操、刘备、孙权,在西方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呢?
西方人虽然很熟悉《三国演义》,但他们对这些人物却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与国人完全不同。奸雄曹操是个从小就奸诈的骗子,以德服人的刘备对妻儿漠不关心,而英明的孙权居然是个混日子的君主。
下面这段文字是根据英文原文直译过来的文章,作者佚名,但这种观点却在西方人中广泛认可。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外文化的差异,也能看到原作者对三国历史的不同认知,既让我们啼笑皆非,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同时更证明了《三国演义》的伟大。
先说曹操。曹操是三国首屈一指的最强大君主,他的外号是“性别为雄性的巨鸟”(枭雄),他的个头与拿破仑类似,可能会壮实一些。他最终统治着超过二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并曾经有机会占领另外二分之一。
人们往往折服于这只巨鸟的魅力和野心,也对他喜怒无常的个性感到胆战心惊。他的敌人甚至称呼他为“东方的尼禄”(尼禄是古罗马暴君,外国翻译者可能认为这样更好理解)。
中国人说:三岁的时候就确定了你八十岁的成就。曹操三岁的时候,就经常成功欺骗成年人,因此父母为他取乳名“小欺骗”(阿瞒,瞒取“隐瞒”之意)。
成长之后,由于曹操的欺骗手段高超,因此中国人又封给他外号“爱欺骗的雄性”(奸雄)。可怜天下父母心,曹操父母另外帮他取乳名叫“运气好”(吉利),历史证明,曹操一生确实是运气相当好。
曹操有一个最大的嗜好,他喜欢收集勇于“决斗”的骑士(应指“单挑”),他的收集方式是打败其他君主,强抢他们的女人,顺便也抢骑士,并视为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他甚至还抢了蜀国的关羽,但人各有志,关羽不甘心做曹操的儿子。
曹操手下有五大骑士,号称“五个像儿子一样忠诚的优秀将军”(五子良将),分别名叫: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其中张辽是抢自一个小领主吕布,张郃是抢自一个大君主袁绍,徐晃是抢自一个军阀杨奉,于禁是抢自另一个军阀鲍信,剩下一个乐进可能是曹操“青训营”培养——但曹操的“青训营”就像皇马、曼联,效率低下,所以乐进也是五人之中不太出彩的一名儿子。
抢别人的骑士做自己的儿子,在三国里是一种风俗。最厉害的骑士吕布,就曾经抢过三个君主的儿子,所以张飞骂他“三个爸爸的奴仆”(三姓家奴)。
由此可见,曹操抢骑士做儿子,只是依照风俗,并不能说是很特别。
曹操真正特别之处: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的曹姓诗人”。
他的许多诗作流传到现在,人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反战主义者,不过这位诗人偶尔也会对诗歌批评家痛下杀手,这一点在现代纽约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
尽管曹操的优缺点都相当明显,但还是有许多政治家和军队参谋长聚集到他的麾下,出名的有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平心而论,曹操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而且在军事上很有天分。他在经济领域的一项成就,是组织军队耕种(屯田政策)最终帮助他解决了致命的后勤问题。
他还挟持皇帝作为人质,让其他领主因顾忌皇帝的安危都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漫长征战,他的帝国到达了极限,比吴国和蜀国加起来都要大。
与极度扩张的帝国一样,曹操的私生活也带有强烈的侵略性。曹操除了抢劫别人的骑士,也喜欢抢劫别人的妻子。曹操本人曾经与一位投降领主张秀的婶婶强行发生关系,结果愤怒的张秀重新反叛并袭击了曹操的住所,导致曹操一位忠诚的卫士长典韦和他的侄子因此丧命。
在打败小领主吕布之后,曹操霸占了张辽这个厉害的骑士,但吕布手下另一位骑士秦宜禄,曹操却看中了他的夫人,这一次激怒的是同样喜欢秦夫人的关羽,他最后选择离开曹操,冲过五个关隘,并杀死了六名守将。这六名守将的上司,一个独眼将军夏侯敦找关羽决斗,但由于骑士张辽赶来,让这场决斗未出现伤亡就已结束。
更为严重的是:曹操甚至对大乔和小乔抱有兴趣,并为此发动了侵略吴国的战争,就如同讨伐特洛伊的门内劳斯一样。大乔是吴国皇帝哥哥的妃子,而小乔则是周瑜的爱妻。周瑜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吴国主帅。完全可以想象“赤壁之战”为何曹操遭遇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曹操的儿子曹丕完美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血统,他的夫人原本也是大君主袁绍第二个儿子的妻子甄妃,在大君主之间的对决“官渡之战”之后,曹丕将她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
然而这并不是终结,因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同样拥有曹操的基因,于是他对自己哥哥的妻子也产生了兴趣,并写了隐晦的情诗表达自己思念。曹丕因此囚禁了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得死。中国的诗歌很短,一般只有四行,于是曹植凭着自己的才能逃过一死。感谢上帝,那时候的中国人,尤其是曹丕,还不了解十四行诗。
由于三国时期流行单对单的决斗,所以,搜集擅长决斗的骑士非常重要。曹操虽然拥有“五个如儿子一样忠诚的优秀将军”,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财富。曹操最重要的骑士都是他的兄弟,像前面提到与关羽决斗的独眼将军夏侯敦,还有夏侯敦的堂弟夏侯渊。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大将军,他是同样姓曹的曹仁,还有曹仁的弟弟曹洪。其实夏侯和曹是同姓,读得快点就是曹,慢点就是夏侯。曹操就是凭着他的兄弟和儿子,在三国中分得最大一块蛋糕。
再说《三国演义》极力歌颂的汉室之胄刘备。刘备的人种一直是个广受争议的话题,据史书描述他的耳垂很大,可以垂到肩膀,而手臂的长度甚至可以不弯腰就碰到膝盖。可以想象,美国NBA的加内特或者海军上将罗宾逊应该可以勉强完成后一项,而长耳垂则只在一些作为艺术品的印度佛陀雕像上目睹类似例子。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不是中国历史学家有意夸张的话,那么刘备也许是个具有印度血统并符合NBA选秀标准的大个子,并且有返祖现象,因为按照人类学的观点,现代人种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
刘备的身世充满了矛盾与谜团,他自称是皇室成员,但出身却只是一名普通的手工业者,家谱只能证明他与汉王朝的皇室有着极为遥远的血缘关系。不过这并不妨碍刘备成为一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擅长沟通,精力旺盛,善于用狂热的演说来鼓舞群众;他的皇室身份则为汉朝残余的保皇党们提供了效忠的对象。
所以很快就有几个具有实力的骑士汇集到他的麾下,其中包括了关羽、张飞和赵云。不幸的是,刘备拙劣的军事才能抵消了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就,他的前半生一直在各大君主与小领主之间到处漂泊,其中甚至包括曹操和孙权,彷佛是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高贵,为人敬重,但一无所有。
这种窘迫持续到赤壁之战,刘备得到了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睿智的黎塞硫式的宰相——诸葛亮。这位宰相身兼军事参谋长等多元化的才能,刘备缺乏计划性的军事行动被及时纠正,诸葛亮预测到了未来的战略均势,并据此制订了进攻四川的计划,这一次他们大获成功。
四川就是中国大地震的省份,可能当时也因为地震的缘故,曹操没有太留意这块地方,很可惜在进攻四川时,刘备失去了另一位和诸葛亮齐名的参谋长。这个人名叫庞统,外号是“年幼的披着华丽羽毛的野鸡”(凤雏),由于中国人很喜欢野鸡,所以庞统绝对是一个人才。
诸葛亮也有外号,而且比庞统外号更具有威慑力,叫做“潜伏在三国的恐龙”(卧龙),不清楚为何三国时代的中国人,就已经得知远古时期的爬行动物恐龙,但毫无疑问这是在当时很吓人的一个外号。
中国人在评论曹操、刘备以及另外一位君主孙权的时候,总喜欢使用天时地利人和(Right Timing,Right Place,Right people)来形容各自的风格。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则被公认是笼络人心的高手。他的团队几乎荟萃了同时代的精英人物,除去诸葛亮,还短时间拥有智商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的徐庶、庞统,这几位都是军队参谋长最佳人选。
除此之外,刘备还拥有非常擅长决斗的五位骑士,号称“五虎上将”(Five Tiger-like Generals),其中前两个骑士关羽、张飞一开始就和刘备创建兄弟会,另一个叫赵云也加入了刘备的兄弟会。
兄弟会是中国古老的一项传统,任意数量的人可以通过“结拜”的仪式加入,并宣誓对其他成员保持永恒的忠诚。尽管在法律上这种关系并不被承认,但却可以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
“五虎上将”的前四名成员毫无争议,除了关张赵,马超也是一名擅长决斗的骑士,还差一点杀了曹操。但一些朋友却坚持认为第五名成员是魏延而非黄忠,他们宣称黄忠的年纪太老了,也许能够胜任一位决斗导师,可能他还非常擅长弓箭一类暗器,但绝不适合成为五虎将的成员。反复查考资料,并分别咨询了几名互无关联的华裔人士,他们一致认为黄忠才是第五名成员,魏延不过是一名怀有野心的战争狂罢了。
刘备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同性恋者,这是一个广泛的误解,但他对男性的关怀确实胜过对女性。刘备和曹操的表现完全不同:在曹操对女人,尤其是其他人的妻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时,刘备却极少去关心自己的妻子。
他有三名妻子,其中一名还是吴国皇帝孙权的妹妹。但刘备的每一次战败溃逃,都将自己的妻子抛下自己先战略撤退,直到富有骑士精神的敌人把她们交还给刘备。
当他的第三名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企图逃回吴国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地要求将自己的儿子留下,放任自己的妻子私奔;甚至在有些时候,他的儿子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在长坂坡的大撤退中,赵云将他的儿子刘禅救回到大本营,刘备却把无辜的婴儿摔在地上,说这不值得用我骑士的性命去交换。
与刘备对妻子儿子漠不关心的态度相对照,他对兄弟却十分关心,当他的兄弟关羽被背叛联盟的吴国杀死后,他的反应是狂暴的,“潜伏的恐龙”(诸葛亮)也无法说服他。他不惜动员蜀国的全部兵力去惩罚吴国,这一灾难性的决策导致蜀国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顺带一提的是,五虎上将中有三个人死在了这一事件中。
这位君主在临死前变成了一位哲学家,说了许多富有哲学性的话,却对自己的失败只字未提。“潜伏的恐龙”诸葛亮担任摄政大臣,并把这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维持到了四十年后。
最后说一说与曹操、刘备齐名的东吴之主孙权,值得一提的话题并不多。当曹操和刘备在为各自目标奋斗不已的时候,孙权却似乎在混日子——吴国实际上是他的父亲与哥哥的产业,他只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下来罢了。
唯一需要重视的是他的“青训营”,不仅不似皇马、曼联那么低效,还几乎达到巴萨的高度,出产了像吕蒙、陆逊、陆抗这样的年轻优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潘璋、马忠,这是孙权“青训营”培养的可以逮住关羽的新一代骑士。
根据历史记录,孙权的相貌和他的家族完全不同,绿色眼珠、紫色胡须,这样的生理特征很容易让人怀疑他血统的纯粹性。考虑到那时候中国与中亚地区已经具有广泛的接触,我们不能排除孙坚的一名宠妃来自波斯帝国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在中国,异国血统并非一件不能被皇室接受的事,所以孙权的登基没有受到任何种族主义者的干扰。更何况中国人很喜欢生个儿子长成混血儿的模样,是否长得像父亲不重要,他们喜欢儿子长得另类一些。
中国人非常喜欢孙权,中国宋代一个诗人,同时也是填写歌词的能手,写过一段歌词说:“我们生个儿子一定要像孙仲谋”(辛弃疾“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就是孙权,中国人如果不喜欢父亲改的名字,到十八岁就可以自己改一个名字。孙权自己改的名字就是“仲谋”,这其实是一个人,就是吴国皇帝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他除了在早期遭受过曹操和刘备的两次威胁之外,其他时间都一帆风顺。孙权运气极好,可能也是中国人喜欢他的原因。
曾经有过调查,西方人最喜爱的《三国演义》中三十个小故事却全部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而真正的历史部分,他们却没有很深的感觉。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故事,看看我们国人是否也和他们一样热衷。
1.桃园三结义
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所以并无桃园三结义之说。(根据专家研究,此三人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关羽温酒斩华雄
华雄是董卓手下著名猛将,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小说中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甚是不公平。
3.三英战吕布
吕布其实是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依附在公孙瓒帐下的刘关张也未曾参加,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斩颜良诛文丑
关羽斩颜良确有其事,而文丑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三国志》中记载是死于乱军之中。
5.张飞鞭督邮
实乃刘备所为 ,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鞭打督邮,可见刘备并不是小说中所刻画的阴柔性格。
6.关羽土城约三事
关羽投降曹操,土城约三事,其实并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小说中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位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位皇嫂”。
7.过五关斩六将
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实为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8.吕布与貂蝉
貂蝉的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的故事当中,最后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形象。而正史中并未出现此人,董卓与吕布反目,是因为吕布与董卓姬妾有染被发现而导致的。
9.庞统献连环计
火烧赤壁时的连环战船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这是小说作者故意安排,为庞统出场做好铺垫。
10.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
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曹操因此而保住性命。
11.关羽黄忠战长沙
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关黄二位英雄战长沙,一为突出关羽大义凛然,二为描绘黄忠百步穿杨,是为以后册封所谓的五虎上将打好基础。
12.诸葛亮三气周瑜
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两人极少碰面。此外,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再说,周瑜年纪轻轻才貌双全,已是万民敬仰,根本不会嫉妒别人,更不会被气死。因此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是无中生有。
13.关羽单刀会
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小说本末倒置,且“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小说中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
14.五虎上将
刘备并没封什么五虎上将,只不过上面五人在陈寿《三国志》中列为一传(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被分别封为前、后、左、右四将军。而赵云是杂号将军,职位很低,根本无法和其他四人相比。倒是曹魏方面有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及后将军徐晃合称”五子良将“之说。
15.诸葛亮草船借箭
又是一个张冠李戴的故事。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16.诸葛亮借东风
小说虚构情节,赤壁之战前夕偶起东南风,并非诸葛亮所借,所谓“借东风”只为表现“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西方人最喜欢的小说情节之一,甚至深信不疑。
17.空城计
历史上并未发生,小说虚构情节。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郭冲为晋初人,其生活的时代去三国未远。他认为诸葛亮的“权智英略,有逾管(管仲)、晏(晏颖)”,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乃举诸葛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来宣扬,史称“郭冲五事”。裴松之认为“(郭)冲之所说,实皆可疑”,于是在为《三国志》作注时,“随事难之”进行一一否定。不过在三国历史上赵云曾经使用过“空营计”。
18.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19.诸葛亮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小说中十分精彩的部分,但史籍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使节,并未与江东群臣展开舌战。
20.长板坡之战
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并没有七进七出之事,小说中此章节有三处高潮让人印象深刻,皆是为突出刘备一方的大义与英勇。首先,糜夫人跳井,赵子龙怀揣阿斗夺夏侯恩青釭剑,力斩曹操五十余名上将,杀了个七进七出,武功之强近乎天人;其次,张翼德在桥头救下赵云并阻断曹操追兵,大吼一声,吓得夏侯杰肝胆尽裂,口吐绿水,大军仓皇后撤;最后,赵云将阿斗带到刘备身边,刘备接过满身是血的赵云怀中的孩子,气愤的往地上一丢,说道:“为此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三个桥段尽显刘备一方君圣明臣忠勇。
21.七擒孟获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和《襄阳记》中有提到诸葛亮南征时曾多次擒住南蛮之主,但并未记载孟获事迹。《三国演义》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虚构创造,就连孟获其人也是作者所编(名获,就是被擒获的意思)。
22.诸葛亮骂死王朗
王朗是曹魏政权的一代名相、名臣。王朗77岁时死于公元228年,正好是诸葛亮一出祁山前一年。但王朗并没有随军出征,而是死在大后方的魏都许昌。至于为什么小说中安排此情节,清代毛宗岗认为,罗贯中是把这一段对话当作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檄文,借诸葛亮之口为北伐中原寻找正义的理由。欧美人最喜欢的三国故事,觉得不可思议。
23.气死曹真
在诸葛亮北伐的前四年,是曹真和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并未出场。历史上的曹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小说为了强调司马懿与诸葛亮两名英杰对垒的激烈,而将曹真成功击退诸葛亮两次北伐的功绩转记予司马懿,曹真的实力被大大弱化。
在小说虚构的情节中,曹真面对诸葛亮屡战屡败,最后更在征蜀失败后因为诸葛亮的一封信活活气死。虽为虚构,但小说中的那封罗贯中假借诸葛亮之手写给曹真并将其气死的信件内容却非常经典。其书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致书于大司马曹子丹之前:窃谓夫为将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能弱能强。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预知天文之旱涝,先识地理之平康;察阵势之期会,揣敌人之短长。嗟尔无学后辈,上逆穹苍;助篡国之反贼,称帝号于洛阳;走残兵于斜谷,遭霖雨于陈仓;水陆困乏,人马猖狂;抛盈郊之戈甲,弃满地之刀枪;都督心崩而胆裂,将军鼠窜而狼忙!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仲达闻阵而惕惕,子丹望风而遑遑!吾军兵强而马壮,大将虎奋以龙骧;扫秦川为平壤,荡魏国作丘荒!”曹真看后当夜气死于帐中。
24.五丈原诸葛亮禳星
小说中描写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夜观星象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性命,设下四十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十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此为完全虚构,只为突出诸葛亮命系于天,神鬼难测的本领。外国人对此最为好奇,又半懂不懂,难以理解。
25.关羽刮骨疗毒
在正史《三国志》有记载关羽类似刮骨疗毒之事,小说中为突出关羽的武圣形象,大大夸张了其情节。其中医生也并非华佗,华佗早在十年前的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已被曹操所杀。
26.关羽水淹七军
小说中大的轮廓尚符合史实,而具体情节出入很大。最大的出入是,综合《三国志》各传的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
27.群英会蒋干中计
历史上的蒋干是著名的高士,他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见曹操,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因为小说的刻画,蒋干在全世界人们眼中都是个搞笑的人物了。
28.木牛流马
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总之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近乎“天外之物”。
29.火烧博望坡
又一张冠李戴之作。此非诸葛亮所为,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由此可见,诸葛亮诸多事迹不是张冠李戴就是无中生有,虚构情节甚多。
30.孙策之死
实乃遭刺客暗算伤重不治而死,并非杀了能求雨的神仙于吉而被诅咒致死。在攻打陈登的途中孙策单骑轻出,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打猎,被许贡的三名家客给盯上,脸上中了一箭,受创极深,虽有黄盖等人极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
这三十个虚构故事在大家心中是什么样一个地位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谋略的杰作,虽然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但对各界各阶层人的种种为人处事、运筹工作以及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速习尚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以深厚的内容启迪了我们的思维,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提升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国人几乎无一不爱。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早已经走向世界,虽然有如此多的虚构情节,但是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震撼,更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谈资与记忆。
中国人热爱,欧美人也尊崇,虽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小说中所虚构的情节,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让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都奉为经典……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笔名禾子尼,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一百二十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十二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各类书籍共计编著五百余册,并全部出版发行。更多详细资料请看冯志亮的百度百科,感谢关注!
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