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大桂手记】考什么,就毁什么?

2018-11-13  本文已影响307人  大桂

儿子上二年级以后,竟然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的学习成绩开始变好,即便是我们最没有要求的数学,他也开始考得不错。

他每天除了玩,就是爱看书、做题和考试,放学时也不愿意回家,想在学校多玩会。

当我看到他在学校与班里的男生女生们一起满头大汗地你追我赶时,我就放心了。

(此时我忍不住要夸喜耀,始终坚守性情,不追逐功利)

儿子央求我给他买练习册,我犹豫了一会,就从网上给他买了两套题,一套语文一套数学。他回到家就自动去写,然后让我改——这对于我这个科班出身的老爸来说当然是小意思。

基础题的正误自然不必多说,综合题、问答题的答题逻辑,很快也在我头脑中解构得一清二楚。

比如:

以我的逻辑,这道题4分,意味着4个得分点。说出喜欢的动物,1分;有趣的特点,应该写三个,3分。

但我又担心:

如果我这样教小孩去分析,他很快就知道怎么揣测出题者意图,变得更聪明。那么,他未来很可能会失去欣赏文章的能力。

考试带来的功利思维,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分析虚词的用法却无法欣赏《醉翁亭记》,擅长罗列写作手法却感受不了《春江花月夜》。

基本是考什么,毁什么,尤其对于古典文学。

这种情况到了中学就会突显出来,并极有可能令学生一生跟文学艺术无缘。

想到这,我心头一酸——没想到批改着小学二年级试卷的我,竟操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心。

改到这道题时,我犹豫了:一定要用"__哇__"吗?

跳啊跳、一二一、飞了飞、夸又夸,行不行?(其实我是在钻牛角尖)

我问了小Q的班主任,确认:这道题一定要用"__哇__"来模仿组词。

那好吧。我也不是非要把事情搞复杂,对不?

最可怕的是这个题型,面对它我只感到头脑一片茫然。

它既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又暗含了出题人的思维逻辑。最典型的是第5小题最后一个空:香气区分出了雪和梅花。

答案是无论如何都没错的,但答案(出题人的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塑造方式则令人不安——为了答对这类型的题,学生就必须学会用理性去“翻译”诗歌,清晰不二地掌握诗中意象的本体、喻体、情感、思想,背景。

可同时也压抑、萎缩而最终失去了“进入”诗歌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可以答对每道题,可在这首诗面前他却永久地变成了盲人。

这样的题该怎么改?依我看,严格的改法,应该是每幅图2分,共占8分;整体(通顺、卷面)2分。

但这样去改的话,二年级的小孩大部分可能都要在5分以下了。搞得那么紧张干什么?

所以,可能的改法,就是写得差不多就好了,保护学生写的兴趣和信心最重要。

我就是这样处理这道题的。

如果标准地批改,儿子的得分应该在4或5分。可是我想保护儿子的写作兴趣和独特思维,就给了8分。点评的时候,我就说:“你看,如果你的字写得好好的,一点也没有涂改的,那就可以得满分了!”这样他下次就有可能把字写好一点。

所以,这道题我是用来哄人的。

水至清则无鱼,别说鱼,脑细胞也活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