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金箍棒去哪了
如来册封唐僧师徒四人的时候(当然还有白龙马),对他们有一番点评。他说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文学作品中,很少有真正意义的悲剧。缺少对命运的追问,也少见对终极真理的思辨与探索。更多的是以圆满来做结尾,即使现实残缺,也会在因果报应中找到平衡。
《西游记》的末章,同样是这种体现。它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历经磨难的取经团队做了交代。然而,在孙悟空心里,未必认同这个结局。
我们和孙悟空一样,最初,都是带着一腔热血来面对世界,用旺盛的精力和对周遭的好奇,一点点体验着生命。从肆无忌惮到沉默寡言,从备受摧残到隐忍不发,几乎很多人都在经历着这个过程。
闯下大祸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我们则被训斥,被现实抽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所谓成长的痛就是这个样子。
总是挨揍不是办法,喜欢在受虐中享受快感的毕竟是少数物种。为了不被现实抽打,还是需要作出改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选择了跪舔或妥协这种最稳妥的的方式,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我们最终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因为你不讨厌不世俗不演戏就会活得很难堪,在讨厌和活着之间,选择什么不言而喻。
孙悟空向同类祭出了金箍棒,我们向同类祭出了谗言、绊子和背后的刀子。如果说杀死同类是孙悟空向如来递交的投名状,那我们是为了讨好谁?又是为了向谁表明决心。如果说孙悟空已经明白了作妖时吃人作恶是罪孽,那我们谁又意识到被害的是同类?当然,也无关紧要了,《资治通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没有好下场的故事,一千年过去了,故事还在重演。
妥协不是什么错事,有时妥协是一种平衡,是作为弱者的自我保护。我很少拿明星名人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做例子,那是鸡汤手才干的事。把个例当成道理的论据,应该再到学校回一下炉,重温一遍逻辑学。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是弱者。弱者保护自己,弱者在狭小缝隙中挣扎生存,正是生命坚强地表现。
只是有些弱者,在妥协之后,转而向更弱的人拿出刀子。这才是不可原谅的。
该怎样理解呢?妥协,是对强大势力或者世俗的臣服,还是是看透世事的自我救赎?
孙悟空是这样做的。面对有神仙撑腰的妖怪,他撒泼耍赖,他低声下气,求神仙带走。是啊,他缺少了大闹天宫的血性,没了明年到我家的豪言壮语。把当下的问题解决,才是他要的结果,不管用什么方式,哪怕低三下四。这是最具成年人特色的、最具现实意义的方法。
我不知道在某个荒野丛林在某个深山古刹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他会不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会不会想那些被他打死或者放走的妖怪。
孙悟空最终的追求什么?我们所谓的理想又是什么?
苟延残存,貌似努力的我们最终得到了什么?妥协之后的我们是否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已经放下金箍棒带上了紧箍咒,甚至不用别人动手,我们已经做完了葵花宝典的第一步。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和世界握手言和,其实心里知道,这不过是低头的委婉说辞。
如此说来,一切都是宿命,我们不得不忍受如此灰暗又如此压抑的现状了。我想,再压抑的生活,还是应该有光亮和色彩的。如同贫瘠的土地上也有嫩芽的萌发。
一场场苦斗与低三下四后,终于换来了斗战胜佛。如果他是我们正常的的人,要么泪流满面,要么狂喜之后的彻底轻松。可是,他什么都没做,他没有谢恩甚至没有理如来。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他第一想到的是去除束缚,只要没有紧箍咒,他就可以不必有过多的妥协。
然后,他想打碎紧箍咒,不让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人。斗战胜佛只是个封号,不让他人再去妥协再去忍受束缚,才是真正的大慈悲。他的金箍棒可以放下了,变作绣花针,缝缝补补,淡然的面对一切。
我们的热血消失了,我们手中的金箍棒,不过是一根烧火棍或者痒痒挠。但是,如果心中还有嫩芽,终有一天,烧火棍也会点亮世界。
因为,在我们的骨子里,还深藏着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