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PPT的秘密PPT

一页PPT逻辑图背后有多少玄机?值得一看!

2019-06-25  本文已影响3人  侯子旭

大家好,我是猴子。在商务类型的PPT中,包含逻辑图的页面是占据一份PPT中最多的页面。

我来分享一条线,一条横向击穿逻辑图制作的线。也就是一页逻辑图示PPT的制作过程。

严格的来讲一页PPT的制作要从写文案开始,文案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象,我们默认是在文案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的。

分享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分别是修改前与修改后的样子。

修改前案例 修改后案例

对比一下两张PPT,你觉得哪个更容易理解?这两张PPT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的直观感受是,第二张可以直接的看到重点信息,而第一张需要去读完文字才能get到画面中的重点信息。

如果你是演讲人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想一下你自己做的是哪种?

怎么从第一张修改到第二张的呢?

我把这个过程提炼为五个步骤

1.提炼核心底层逻辑

2.作出逻辑草稿图

3.草稿图变化来匹配文案

4.逻辑图上色

5.读者视角检验

逻辑图制作五个步骤

提炼核心底层逻辑关系

首先第一步是提炼出核心的底层逻辑。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抛去内容本身,只看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并且找到内容上最核心最底层的关系。核心和底层该怎么理解呢?

在我看来PPT中核心的底层逻辑有两种:无层级关系与有层级关系。也就是图中的并列结构与分裂结构。

核心:每一页逻辑图都会应用

底层:很多的逻辑图解形式可以根据这个变换出来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图一:图一是无层级关系与有层级关系的组合,上面一层是无层级关系的并列结构,但看每一个呢又是有层级的分裂结构

图二:图二的金字塔是一个有层级关系的结构

图三:图三整体分为四块,产业资本媒体数据的并列,

图四:图四就是两句话,可以理解为一项的并列

来看一段文案,看看能从里面找到什么逻辑

怡思是一家活跃在海外市场的家居配套商,目前在阿联酋,德国,马来西亚,美国均设有独立子公司及本土化销售和运营团队。截至2018年底在国内山西太原和江西南昌有两家下属工厂。

2019年开始通过引进新投资人,将生产业务合并并迁移至新山东基地总部,占地面积超过150亩。

从这段文案找中我提炼出三个关键信息,这三个关键信息是并列的结构。这一步到这里就完成了。

为什么开始就要说这么抽象的东西呢?其实是为了最后一步读者视角验证做准备,读者通常会最先看到这个最底层的逻辑,然后按照这个逻辑再去看PPT中的内容。

作出逻辑草稿图

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来制作逻辑草稿图了。草稿图的制作上同样有套路。

分类查找,对号入座就可以啦。

我将它分了四类,一共十二种图解型式,可以涵盖平常90%的制作需求。接下来就来看一看这十二种常用的图型式式。

第一类:表现构成要素和成立条件

这个里面的三种类别很明显就是并列的关系,只不过是在并列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限制条件,

1、卫星型

其实就是三个并列的关系,但两两之间又是有关系的,两两之间是一种并列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卫星型。

2、花瓣型

两个圆圈部分重叠,花瓣型的核心点是,两个并列结构中是有交集的.

3、蜂巢型

蜂巢型结构,其实本质上还是并列结构,只不过是在数量上做了变化,可以是六个,当然也可以是8个,更可能是9个……

这三个是我们表现构成要素和成立条件时候经常用的三种型式。

第二类:表现多个事物的比较

这个里面的三种类别很明显就还是同一个层级的,因为同一个层级才能相互比较,不同层级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或者说比较也是没有意义的。

1、矩阵型

适用于表现四项的直接对比

2、二维坐标型

两条直线正好是四个纬度,四个象限表现的是没两个纬度下组合所出现的情况。

3、表格型

表格适用于表现多个数据,甚至是多个纬度的对比,

第三类:表现以时间为基轴的内容和或明确的先后顺序

再来看这一组,这一组其实也是以同一层级为基础的。只不过,他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加了一个时间的方向。

1、目录型

目录型是在并列的基础上加来了一条向下发展的时间线

2、程序型

程序型其实就是一个向右发展的线

3、循环型

循环型也是一条时间线,只不过首部和尾部是相连的,形成来一个部闭环。

第四类:适用于表现阶层关系和程度的不同

前面三种表现的都是同一层级下的关系,这三个表达其实是不同层级下的关系情况。

1、金字塔型

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从上到下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上面的占的层级比较高,也比较重要。

2、甜甜圈型

甜甜圈型与金字塔型类似,只不过重要性高的放在了圆圈的中间,越向四周重要性越低。

3、树型

树形就是典型的分列式结构了。组织架构图用这种会比较多。

好了,常用的12种图解形式已经分享给大家了。

在做逻辑草稿图的时候,我们去根据你的内容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就好喽~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的案例是不是可以选择表现构成要素和成立条件这一类呢?

草稿图变化来匹配文案

草稿选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内容来对草稿逻辑做变换了。

变换什么?变数量、变大小、换形状、换颜色。

还是上面的例子,我把两项结构换成三项 是不是就符合文案的要求了。

那么除了变换数量还可以做哪些变化呢?

可以改变形状,还可以改变颜色。来看上面的例子,第二个图形是将圆形改变为了四边形。第三个例子不仅改变了图形还改变了色彩。但是始终没有改变所呈现出来的逻辑,这个是变化的核心。

逻辑图上色

这一模块其实是我们是在色彩搭配已经被设计好的情况下去使用色彩。

这里面的上色是指按照逻辑关系去填充主色、辅助色、以及强调色。

这三个色彩我建议你在制作ppt之前,就将他设置到PPT的主题色板中,后面使用会非常方便。

也就是说我们不用考虑哪个颜色与哪个颜色比较搭配,你不需要你去考虑色彩搭配,只要你考虑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逻辑。

那颜色能体现哪些逻辑关系呢?

1.体现相同

2.体现不同

3.强化

4.弱化

还是用一开始的示例来说明一下

通过不同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深浅会呈现出不同的逻辑关系。

案例一:将“150亩基地总部”变为紫色,立马就能体现出与其它两项的不同。

案例二:将“四大国际子公司”也设置成紫色,可以体现出“150亩基地总部”与“4大国际子公司”是相同的。

案例三:通过颜色深浅的对比,可以看出“1500亩基地总部”的重要程度要高于与其它两项。

案例四:通过颜色深浅的对比,可以看出“2大国内工厂”的重要程度是要低于其它两项。

读者视角检验

读者视角检验什么意思呢?就是去想假如PPT不是你做的,你会从这页PPT中看到什么?看到的东西是不是与我们最初设计时候的逻辑相吻合。

怎么去做呢?人是很难将自己的原始想法抛离的。那就要我们刻意练习,我自己的方法是这样的。

其实也很简单,就假装你看不到PPT中的文字,只看图形和色彩,感受你看到的逻辑关系。如果是与最开始的吻合,那就是正确的,如果是不吻合就需要继续调整了。

就比如一开始的案例,从中可以看到,第一个图形是三项并列的结构,第二个是强调其中一项,第三个是弱化其中一项。如果恰好你的文案与之对应,那么你的逻辑就是正确的。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是做一页逻辑图的五个步骤。分别是:

1、提炼核心底层逻辑

2、作出逻辑草稿图

3、根据内容对草稿图做变化

4、逻辑图上色

5、读者视角检验

其实这里面信息量还是蛮大的。涉及到了很多理论上的东西需要去遵循,操作也需要反复去练习。

这个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套用这个过程去做PPT是非常高效的。它能让你避免很多来回修改的动作。我希望你能去反复揣摩这里面的每一步,反复操作直到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算真正成为你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有启发,点个赞,转给朋友们。

PPT定制、咨询指导同样可以联系我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