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纵的消费者,你上钩了吗?

2019-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那菲尔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钱不够花?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消费决策,多花了钱而不自知?

   星巴克的“骗局”

   当我们买咖啡时,有大、中、小三个规格,中杯通常与大杯的价格差不了多少。考虑到买大杯显然更划算,你是否曾经选过最贵的大杯咖啡呢?

   如果是的话,很显然,我们被一个名为“诱饵效应”的认知偏差操控了。在这个案例中,中杯咖啡单位价格更贵,看上去成了一个稍微逊色的额外选择,会让你在理智选择时多花一笔钱。

   再举个例子:《经济学人》年度订购

   与其他大多数杂志一样,《经济学人》在其网站上提供每年度的杂志订购服务,订购对象分为全年份的电子刊与全年份的纸质刊两种。如果是以下两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个呢?

   ① 订购全年度网络版杂志 $59

  ② 订购全年纸质版杂志$125

网络版随时可阅读,价格优惠;纸质版受到时效性影响,且价格昂贵。你是否会毫不犹豫选择第一个选项。

但经济学人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两种对象的单独订购套餐,而是提供以下的三个选项:

① 订购全年度网络版杂志 $59

② 订购全年纸质版杂志$125

③ 订购全年纸质版+网络版杂志 $125

第二个选项的存在看上去像是搞笑的对吧。三个选项一对比,电子版不就是免费的嘛。但是,调查发现,如果没有第二个选项时,单订电子版59美元的有16人,单订印刷版125美元的有0人;而当第二个选项存在时,选择订网络版+纸质版的人数飙升至84人!

什么是“诱饵效应”呢?

这几个例子都表明,当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所谓“诱饵效应”。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另一选项则被称为“竞争者”。

例如,当年就有人认为,iPhone5c就是为了让iPhone5s 大卖而存在的......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类似的案例呢?

电影院的诱饵

航班的诱饵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避免咬钩呢?

   答案就是:关注自己的需求,多问自己是需要还是想要。

   在你买咖啡的时候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喝大杯吗?还是想要?

   在你买机票的时候问自己:我需要最低的价格,还是最舒适的体验,最短的时间?

   在你买衣服的时候问自己:我最看重的是衣服的质量、款式呢?还是仅仅因为有折扣、买赠而想要下单呢?

   汉堡套餐、体验套餐、手机套餐、宽带套餐,都是相比于单一产品显得更划算,使我们往往多掏了钱,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生活处处是诱饵,时刻反思,回到我们自身的需求,不要被商家刻意制造的优惠蒙骗。俗话说的好,“钱要花在刀刃上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诱饵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