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
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未必会知晓何谓“购粮证”。它是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由国家粮食部门发放给非农户口人员,专门用来购买粮食的一种凭证,且是每家每户一本,是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的特有产物,现如今已然成为了历史。据网上公布了这样一条新闻,河北省邯郸市红色收藏协会副会长刘汉承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珍贵”的“邯郸购粮证”,发证日期要远远的早于国务院1955年8月25日发布实施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中的七种供应凭证,这本购粮证签发于1955年7月24日,它的印发单位名称为“邯郸专区粮食管理局”,还加盖了方形大印,内写“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郸区专员公署粮食管理局印”,购粮证里面还印有六条说明,在第二条规定中这样曰道:“买粮必须携带本证与粮票,二者短一不可。”据查询资料佐证后获知,邯郸市曾为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时,最早开始执行粮票政策前的试点城市之一,而国家则是从1955年9月1日至11月30日起,先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市镇居民粮食定量供应办法》的,与此同时各类票证也就陆陆续续在这一时期内应时而生,如:粮票、油票、副食品票等等……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在计划经济时期,但凡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粮食都是要定点与定量的,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市,主食是食大米为主的,而且还分成了九个档次,粮食的计量单位按“市斤”来算的。九个档次如下:
第一档次:凡是那些特殊的重体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四十五市斤至五十五市斤左右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五十市斤。如:那些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的工人、钢铁厂里的工人……都可以算作特殊重体力劳动者,最高每个月可以买到五十市斤的大米。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二档次:凡是那些重体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三十五市斤至四十四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市斤。如:那些工厂里专门从事装卸工作的装卸工人、码头上搬运工作的搬运工人……可以算作重体力劳动者,最高每个月可以买到四十四市斤的大米。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三档次:凡是那些轻体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六市斤至三十四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市斤。如: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在还未改革开放之前,各个区里面专门成立了各类里弄工作小组,那些专门从事缝补工作、糊纸盒子之类的工作的人员,可以算作轻体力劳动者,每个月最高可以买到三十四市斤的大米。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四档次:凡是那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四市斤至二十九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八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五档次:凡是那些大、中学生,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六市斤至三十三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六档次:凡是那些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二市斤至二十六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五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七档次:凡是那些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十六市斤至二十一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八档次:凡是那些年龄在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十一市斤至十五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十三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九档次:凡是那些年龄不满三周岁的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五市斤至十市斤的大米,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七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国家规定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同样划分为九个档次:
第一档次:凡是那些特殊重体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五十市斤至六十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五十五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二档次:凡是那些重体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四十市斤至四十九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四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三档次:凡是那些轻体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九市斤至三十九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四档次:凡是那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七市斤至三十二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一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五档次:凡是那些大、中学生,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九市斤至三十六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六档次:凡是那些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二十四市斤至二十八市斤半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七市斤半。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七档次:凡是那些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十八市斤至二十三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二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八档次:凡是那些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十二市斤至十七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十四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第九档次:凡是那些不满三周岁的儿童,每个月可以买到六市斤至十一市斤的杂粮或面食,不过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八市斤。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每户家庭去购买米时,除了要带好自家的购粮证以外,还要带好粮票,且这两样物件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了一样,就不好买米了。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记得在那个时候,父亲被划分在“机关办事人员”一档里面的,每个月最多也就只能买到29市斤的大米,其人长得人高马大的,身高在1米8,除了午饭是在单位吃的以外,早晚饭都是在家里吃的,一天即便是省着吃,也要被吃掉1市斤的大米,往往到了月末后几天是不够吃的,为此只好从母亲、哥哥及我的口粮中,省一点分给他吃。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记得在笔者的小时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父亲由于工作比较繁忙的缘故,一年到头有很多时候,晚上是不能回家吃饭的,需要在工作单位里吃饭,当时就傻乎乎的对母亲说,若是父亲天天不回来吃饭的话,就可剩下很多粮食,再也不用犯愁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了。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上海人一律把“籼米”称之为“洋西米”,只去购买大米,一个月下来肯定是不够吃的,为了多买一点米、多吃一点米,就把“大米”和“籼米”一起买回家,购买的“籼米”不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量范围内,故而可以多购买一点。煮饭的时候就把“大米”和“籼米”掺在一起煮。“籼米”的优点就是“胀性好而足”,不过就是不耐饥饿,极易被肠胃消化掉,吃了没过多久,就会感到肚内空空肚子饿了。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在那个时候,笔者和父母一起去买过米的。那时候居民去买米的时候,都是带着自家的米袋子,米袋子一般都是自己家里用白颜色的布袋制作而成的,口沿部分则是安装了宽紧带,等米装满以后再用宽紧带扎扎紧,以防回家途中米粒掉落出来。笔者清楚的记得,粮油店里还有一排长方形的斜漏斗,其材质不是铝制的,就是不锈钢的,通常情况下一排有三个长斜漏斗,拿米的时候还需把米袋子兜在斜漏斗的四周围,等粮油店里的店员称好重量后,把米倒入到斜漏斗里面接米。和母亲去粮油店买米的时候,因为人小力气小的缘故,不是把一个月的分量全都买下来,而是吃一点买一点,一般购买十天左右。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笔者还查阅到了关于上海市发行粮票的历史记录,记录如下:
上海是在1955年的10月份才开始执行粮食的定量供应,并印制发行了“五证一票”。这五证分别是指:“上海市居民购粮证”、“工商行业购粮证”、“伙食团购粮证”、“特种用粮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每家每户所用的粮食是由粮食部门核定数量,所发给的购粮证,要到指定的粮油店凭证和粮票去购买粮食,不是指定的粮油店,即便有熟人在里面工作,也是不能购买的。一票是指“粮票”,它一共有七种面额,分别是:“半市两”、“一市两”、“四市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和“拾市斤”。
到了1956年的12月份,全市开始实行粮食转移卡,发行面额有六种,它们分别为:“拾市斤”、“伍市斤”、“肆市斤”、“贰市斤”、“壹市斤”和“半市斤”,它属于长期可使用上海市粮票。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在1958年的8月份时,上海市又增印了可供长期通用的上海市粮票,其票面的额度有五种类别,它们分别为:“拾市斤”、“伍市斤”、“贰市斤”、“壹市斤”和“半市斤”。
到了1960年的5月份,发行了八种票面,其额度分别为:“拾市斤”、“伍市斤”、“贰市斤”、“壹市斤”、“伍市两”、“贰市两”、“壹市两”和“伍钱”。1960年版上海市粮票可以长期使用,对1958年粮票,采取只收不发的办法,逐步用1960年粮票代替。
1960年9月1日,印发“饮食补贴就餐粮券”,供居民在饮食市场就餐使用。
1961年5月印发“上海市华侨特种供应票”。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1962年7月份,市区居民每人每月增发大豆票1枚,可以购买大豆或大豆粉半市斤。同年的7月1日起,为保证市区居民酱油的供应,每人每月发给酱油票1枚,凭票供应酱油1市斤(0.5公斤)。1962年7月,上海市工商行业用粮单位实行凭“上海市行业粮票”到指定粮店购粮。票面额一共有九种,它们分别为“伍仟市斤”、“贰仟市斤”、“伍佰市斤”、“壹佰市斤”、“伍拾市斤”、“拾市斤”、“伍市斤”、“壹市斤”、“半市斤”,按照月度去使用,过期了则作废,至1967年3月取消。
1963年的4月份,发行了“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其票面额度有十一种,分别为“伍百市斤”、“壹百市斤”、“贰拾市斤”、“拾市斤”、“伍市斤”、“贰市斤”、“壹市斤”、“半市斤”、“贰两”、“壹两”和“半两”。凭“居民购粮证”和“粮票”到指定粮油店去购买粮食,且只能是当月使用,用好后或过期了则作废。像这种粮票可以在全市各类饮食店就餐,或购买各类面食制品,1963年7月1日,饮食就餐券取消。至1963年的10月份,全市取消了“酱油票”,“酱油票”成为了历史。
1964年5月大豆票取消。
1966年按月份发行上海市居民定量粮票。
1972年6月1日,发行了“上海市粮票”。其票面面额有四种,它们分别是:“伍市两”、“贰市两”、“壹市两”和“半市两”。此种粮票可以长期使用,对于发行于1960年的“上海市粮票”采取只收不发。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1978年9月4日,发行了“侨汇粮票”,其票面面额有四种,分别为:“拾市斤”、“伍市斤”、“壹市斤”和“半两”。“侨汇粮票”则是由人民银行代发的,可以供应优质的粳米或优质的面粉。
1979年4月1日,对集体伙食单位发行了“上海市粮食支拨证”,其票面面额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一千市斤”、“五百市斤”和“一百市斤”,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领用粮票数量超过1000市斤的单位发放的。
1981年8月22日,上海市粮食局研究决定,1958年和1960年发行的“上海市粮票”,使用期限至1981年12月31日止,过期则作废。
1990年7月1日起,发行了“上海市粮票”,其票面面额有四种,它们分别为:“25克”、“50克”、“100克”和“250克”。
1993年4月1日起上海市全面放开粮价,粮票开始停止使用。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至少要在笔者父辈以上的一代人讲,【备注:也包括父辈这一代人在内。】最初发行的购粮证是用牛皮纸制作而成的,后来又改制成了塑料封套的,颜色是“深蓝色”的,在牛皮纸的正面写有黑色粗体字“上海市居民购粮证”,并在字体上加盖有红色的“上海市粮食局”印章,最下面一行黑色细字体写有“上海市粮食局制发”,翻开首页,在左面一页详细的记录了使用购粮证的规则,翻到最后一页,记录了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后来换发成深蓝色塑料封套的购粮证,内容与形式大致是和牛皮纸差不多的。
笔者还查阅到关于“全国粮票”的历史资料,除了各个省市,也包含直辖市在内,自行发明印制了地方粮票以外,国家还发明印制了“全国粮票”,计划经济年代首套“全国粮票”发行的时间为1955年,最后一次印发“全国粮票”则是在1978年,它是在绝密的状态下印制的,其代号为“7817”工程,该粮票一套5枚,粮票印好后储存在北京、吉林、湖南、江西和陕西等五省市“战备”仓库内,虽然中央在1977年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但一时间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还很不稳定,加之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不断地制造紧张关系,国家为了防止突发战争,故而新印制了一批“全国粮票”。据说虽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人基本上都是不怎么流动的,个人也是没有身份证的,更妄谈外出去旅游了,若是要去外省市出差公干时,需要所在的单位开好介绍证明信件,并加盖好单位公章以后方可出行,发行全国粮票为的就是方便出外省市公干的时候使用的。
不知什么原因,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历来要被外省市的人说三道四、讥笑调侃一番。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上海居然“发明了‘半两粮票’”,从而成为了外省市人说三道四、讥笑调侃的好对象,说什么上海人不要太过于“精明”、“门槛精”、“小家巴气”哦,也会去发明半两粮票……殊不知,在那个年代的上海出现了“半两粮票”,既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N次精打细算后得出的一个好结果,它不仅能让老百姓吃上一顿早饭,而且还不至于去拿寅粮吃卯粮。在那个时候大众化的早点,非“四大金刚”莫属,它走的是传统平民路线,曾占据上海滩早点市场半壁江山,所谓的“四大金刚”就是指:“大饼”、“油条”、“粢饭”和“豆浆”。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在过去的上海,无论是在市区里的弄堂口,还是在小菜场里,总能见到这样的早点摊,一个烘大饼的炉子,一口炸油条的锅子,一只焖粢饭的木桶,一个盛满豆浆的大煲,外加上两三张桌子、十几条凳子,随到随买,随买随吃,热乎乎、香喷喷,生意狭气得好,人潮络绎不绝,要吃最新鲜可口的,往往还要排上一小会儿队呢……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有很多人口众多的家庭,不管怎么去精打细算,当月的粮票无论如何也是支撑不到月底的,还没处去向别人借,没有了余粮怎么办呢?!政府居然想出了一个招数,到每个月的月末可以提前用下个月的粮票来购买各类米,至于每个月末的几号去购买,由所在的区县自行规定,这分明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去寅粮吃卯粮,是骗骗猢狲的掉包计嘛。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在那时粮票属无价证券,有需求就有市场,正因有需求而变的有价,最具含金量的要数全国粮票了。粮票从起先只能调换鸡蛋,到后来发展到可以调换日常用品。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在1989年的8月份,10市斤粮票可以调换七八只蛋;40市斤粮票可以调换一只小塑料脸盆;80市斤粮票可以调换塑料小靠背椅子;160市斤粮票可以调换大浴盆;300市斤粮票可以调换大号搪瓷烧锅;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能调换“咖啡壶”、“打气筒”、“面盆架子”等各类日常生活用品,粮票俨然成了第二货币。尽管当时国家法律有一条“投机倒把罪”,凡是用粮票掉换各类物品皆属于“投机倒把罪”的范畴内,一旦抓住了要严惩不贷抓去坐牢的,但依旧抵挡不住老百姓用粮票去掉换物品的热情,起先是偷偷摸摸的,后来就干脆公开大鸣大放了……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购粮证”和“粮票”已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时至今日已经有二三十年左右的光景了,它曾经见证了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的种种困难、苦难与过往,也是国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如今各类“购粮证”和各类“粮票”却成为了收藏品市场的新的收藏品和宠儿,一些发行量稀少、印制比较精美的粮票,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若要想完整的收齐某一个地区所发行的所有年份的粮票,而且还要几乎都是全新的,也是难上加难。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笔者也欢喜各类收藏,且收藏的种类十分繁杂,本人亦收藏了一些粮票,其中有一些粮票是父母用剩下以后,见笔者欢喜收藏,赠送给笔者的,其中有一张是发行于1965年的全国粮票,不过是很旧很旧的旧粮票,毫无品相而言,有几张是发行于1993年的上海市粮票,票面的颜色是蓝色的,正面所印制的图案是闻名全国的豫园老城隍庙九曲桥和湖心亭茶楼,几乎是全新挺版的,除了父母给了笔者用剩下的各类粮票外,自己还收藏了一本各个地方政府印发的粮票……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类“购粮证”图片和“粮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如风往事之——闲话上海“购粮证”和“粮票”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