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贡献和无限游戏

2020-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褚则伟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我对于这种人生观非常推崇。但是很多时候人容易被消费主义影响,误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才是衡量自己的标准。在这篇文章中我会探讨为什么人的价值应当由他的贡献来衡量。在此基础上,我想探讨一下“无限游戏”这一概念。“无限游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虚无的消费主义

很多现代人被消费主义绑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人生的意义寄托于消费之上。如果自己用得起爱马仕,开上了保时捷,就是取得了成功。有的人痴迷于自己的头衔,例如自己是某某公司的高管,抑或是某某大学的教授。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这些聚焦于自己“所得”的价值观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因为很多时候人的所得可能是基于运气,本质上和家里房子拆迁陪得巨款,买彩票中了大奖,买股票突然赚了很多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评价人真正的衡量标准应当是他所做出了多少有益的工作。一个科研工作者产生了多少有价值的研究,一个商人创造了多少对社会有用的商品,一个家庭主妇把自己的家庭打理地多么井井有条,这一些才是他们值得称道的东西。人可以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取得一些并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但是人的贡献确是没有办法伪造的。或者说即便有人通过手段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是如果他对于这一事物本身没有足够的贡献,就没有办法在一场无限的游戏中不断推进和拓展这一些贡献。

人生的不同赛道

人在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与别人做对比。当然也有人会认为与人对比没有意义,这里不探讨这种对比到底是否有价值,我们暂且假定与人对比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的工作做得如何。

很多时候,人们会以个人财富的积累作为对比的指标,希望自己能够比别人赚更多的钱。这种对比在某种程度上合乎逻辑,因为金钱是一般等价物,个人收获金钱的多少往往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呈现正相关。

不过我认为,当今社会在金钱上有很高的投机属性。很多时候人的收入不取决于工作的价值,而取决于其工作内容的“稀缺性”。例如近年来程序员的收入较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写程序依然是一个少数人掌握的技能,且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较短,没有足够的行业积淀。另外,很多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事实上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家里的房子拆迁了,买的股票突然暴涨了,做某一项生意突然取得了意外的成功。不能说他们的财富不依赖他们的劳动和智慧,我认为任何一个能够取得大量财富的人都有其过人之处和背后的努力,但是有的时候“运气”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何真正地衡量个人的贡献?我认为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人生赛道。有的人的人生目标是做学术研究,那么他应该与学术圈的同行做对比,与学术圈的大师牛顿、爱因斯坦做对比。有的人的目标是从商,那么他应当与巴菲特、马云、乔布斯做对比。有的人的目标是从政,那么他应当以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作为效仿的对象。

一个立志做学术的人,如果总是把自己的收入与巴菲特、比尔盖茨做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的赛道不同,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让博尔特去挑战F1赛车。

无限游戏

美团CEO王兴非常推崇“无限游戏”这一概念。“无限游戏”的基本思想是,游戏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游戏,达成了某一目标之后,游戏就结束了;另一种是无限游戏,这种游戏的本身就是目的,你可以无限地玩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只有死亡才是人生的边界,只要还活着,我们可以不断地玩这一场游戏。

我现在喜欢用“无限游戏”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我做一项工作,就应当认为我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提升这一项工作,至少在某种角度上。举个例子来说,发表学术论文应当被认为是一个“无限游戏”。有的人会认为一篇论文一旦被某一篇杂志或者一个学术会议收录,文章得到发表,那么这份工作就结束了。一些学术研究者在完成了该项目之后便撒手不管,今后如果有人来询问关于该项目的细节,他就会表示自己已经不再从事该项工作,相关的数据、代码、实验细节,一概不管。这样的做法就不符合“无限游戏”的思想。作为一个信奉“无限游戏”的人,论文发表之后,依然可以继续推进该工作的影响力,例如在网络上推广自己的工作,让学术同行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代码,在自己的工作上继续拓展出新的工作来。也可以自己继续从事该项目的研究,让自己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

如果在公司从事某一个项目,就应当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够存在比自己的生命更长的时间。一方面完成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项目的文档,从项目中获得的经验,都应当被记录下来,让未来的人或者其他的同事都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受益。字节跳动CEO张一鸣说过“创业者在同时完成两个产品,一个是创业时的商业产品,另一个产品是公司本身。”我认为在从事任何一个项目的时候都是如此,项目的产品也有两个,一个是项目产出的产品,另一个是项目的本身所带给后人的智慧。

有的学生会把一场考试、一次作业、一份报告当做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学科领域的终点。一旦作业或报告提交,考试结束,自己与该课程涉及的领域就再无交集。我认为这样的课程本身可能并无太大的价值,因为如果一次学习的经历无法让自己能够有终身受用,那么就不应该去完成这份作业或者考试。可能这样的课程更适合“旁听”,类似于自己在网上看到一些“鸡汤”文章,看一看便可,没有必要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样的项目上。而一旦自己真正投入去产出一些项目内容,例如完成一份作业,就应当把这份作业中的内容也当做一个无限游戏,作业报告中的内容也可以随着自己对该问题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更新。

总结

这篇文章更多的是用来阐述我对于一个人工作意义的思考。一个人应当把任何一份当前从事的工作当做是一场无限游戏,只要自己还活着,就可以无限拓展这一项工作。甚至即使自己年事已高将不久于人世,也应当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让后人可以得益于自己在这一场“游戏”中的收获。在这一场“无限游戏”中产出的产品,才是我们应当用来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东西。

褚则伟

9/26/202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