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Ⅱ15.2/21 《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因为从小缺乏美术的熏陶,对美术的了解很匮乏。去年陪孩子参观了几座博物馆后,我彻底被震撼了。回来后,读了几本有关美术的书,其中有蒋勋的三本,是他破解艺术之美系列中的破解梵高、莫奈、达芬奇之美等三本,本周又读了《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前三本是对梵高、莫奈、达芬奇等三位艺术大师的详细介绍,但都是点上的,《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让我从全局上对西方的美术发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我帮助非常大,而且这本书,通俗易懂,越读越有滋味,所以我非常喜欢。
本书共18个章节,作者围绕地中海区域,以人类文明发展为推进轴线,从史前石器时代的燧石手斧讲到20世纪的行为艺术。介绍了人类文明进程中艺术在观念、材料、技法、流派、形式等方面的不断演化和发展,介绍了经济、技术、哲学思维、信仰等的发展和变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介绍了各个时期,各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数千年的艺林往事,数百件旷世杰作,作者一一娓娓道来。虽然说对艺术的感受因人而异,别人的见解和感受终归是别人的,终归要发乎己心,但于我而言,跟着大师学习,受益颇丰。
比如本书在不同章节提到了欧洲建筑中顶的演变,简单归纳如下:
圆形是罗马建筑的典型符号,其建筑的顶称为“拱”,英语arch,源于拉丁语,现在是西方“建筑”一词的词根,从其充分说明“拱”对西方建筑形式的巨大影响力。
在中世纪,基督教已成为人们信仰的中心,当时盛行朝圣,所以大量的教堂开始修建,并发展出祭坛及朝向祭坛的引道。这时教堂的顶不再采用罗马帝国巨大完整的穹顶,而是被分成不同结构向上的小穹顶,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被称为罗马式艺术。
再随着基督教信仰的发展,为了离天国和上帝更近,人们开始不断追求向上攀升的精神升华,所以教堂的顶从罗马式发展成越来越高耸的穹顶和塔楼,哥特式艺术诞生。为了保证顶的高度人们采用了尖拱、交叉肋拱、飞扶拱,并成为哥特式建设的三个典型特征。参观教堂时我们常常对教堂彩绘玻璃花窗着迷不已,它的出现正是因为飞扶拱取代了墙壁承重的功能,拱与拱之间的墙壁不需要承重,所以人们用华美透光的花窗替代了。
原本总分不清楚罗马式、哥特式,现在不仅清楚无误,还获知了建筑物产生的时代需求及人们的精神寄托。
如果你也喜欢西方的艺术,不妨读读,一定会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