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村言 | 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讲讲诸子百家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俚语村言

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我们知道,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星空之中,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辉的那一颗,也许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要探究“诸子百家”的由来,还要从周朝建国开始说起。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吗?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消灭了残暴的商纣(zhòu音咒),创建了周朝,建都镐(hào音浩)京(在今西安市西南),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周平王姬宜臼(jiù音旧)将首都东迁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从此历史就迈进了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来说,春秋战国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部分的统称。那么,为什么称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呢?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王室巡视天下以及诸侯朝觐(jìn音进)王室的时节。另外,由于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春播和秋收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春秋”也往往代表着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也成为了鲁国史书的名称。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其实应该是鲁国的多位史官持续不断地记录的历史大事记,后由孔子整理成书。史学家们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而“战国”说法的来源是《战国策》一书的书名,《战国策》是分别记录各个诸侯国春秋时期以后的历史大事件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大学者刘向。

在周朝推翻商朝的初期,新的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战功卓著的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根据封建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从国君到诸侯到各级贵族层层把持的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首先,“天下”被分成了大批的诸侯国。据研究,在春秋时期已有约170个诸侯国。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国家;然后,各个诸侯国内部又分成若干“采邑”,并将“采邑”分给每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重要官员。后来,由于战争连绵不断,其中的许多诸侯国或者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当战国时期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七国中包括齐国、楚国、秦国、韩国、燕国、赵国和魏国。

时间到了公元前770年,由于西北边境文明程度落后的民族的袭扰,周王室被迫放弃镐京,迁都洛邑。此时的周王朝已露疲态,元气大伤,其疆域及重要性均已远不如从前,已经丧失了统治国家的大部分政治权利。而以“战国七雄”为代表的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不难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权势开始逐渐衰弱,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已无能力掌控天下。当时,中华文明的发达地区在中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河南、陕西以及山东等省。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不断地民族融合也很快赶了上来。随着各诸侯国的激烈争斗,旧的体制和格局被打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霸主,不断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无奈之下,以周王室为代表的旧势力不得不叹息“世风日下”、“礼乐崩坏”啦。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已经学会使用铁质农具和耕牛;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民众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从而促进了”士”这个思想活跃的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他们极力鼓吹各自的“治国安邦”的学说。由于他们的人数众多,思想也各不相同,后来就被称呼为“诸子百家”。

谢谢大家关注俚言的原创文章,《诸子百家》共计100讲。

文中引用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