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能力 - 能力模型

2019-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Kralite

当你改变了习惯,你就改变了能力。

能力的毒药

相信在你的生活中,类似的话是很熟悉的:

把这些话总结一下,大致有这些句式:

这样一些评价能力的语言,就像一颗颗毒药,在暗示你一个事实:某种能力,你具备就是具备,不具备就是不具备;擅长就是擅长,不擅长就是不擅长。它就在那儿了,不动了,固化了。

它毒在哪呢?分类讨论一下:

所以传统能力模型中,能力具备相对性(因环境而异)、主观性(因评价人而异)。可能环境稍变、或者不同人的一句评价,就会导致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真的具备这个能力吗?以及想要去证明这种能力的存在。不过你再努力再证明,它依然只能是相对好、主观好。

所以,没有永恒的能力

告诉你交际能力重要,你就能擅长交际吗?当你用固化的观点看待能力的时候,首先在心理上就屏蔽了“这完全是可改变,并且易改变”的可能,也就更难去挖掘交际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提升和练习它。

能力的本质:习惯

先回顾一下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能力发挥的过程,实际上有更高抽象的特征:

能力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用这张简单的图表示。这三个名词属于我自己的名词体系,对不同的人表述可能不是很准确,但它们想描述的大致是:

之所以把它们统一为“习惯”,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特点:比较固定,具有惯性,但是完全是可以改变的

能力,其实就是各种习惯的集合。能力的表现过程,就是各种习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去面对一件事的过程。所谓的能力高低,本质是一个人面对熟悉的场景或新的问题之时,各种习惯及其有机组合能否快速有效面对或解决。

那这就意味着:当你改变了习惯,你就改变了能力

玄机

我承认玄机这个词装逼了。但是想表达的是,这个能力模型能起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先说两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任何方法或观点,如果忽略了心理因素,就一定是不成熟的、不可行的方法。而心理因素又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没有任何方法会是普适的。黄药师说“最厉害的武功,就是自创的武功”,公司一位师兄说“本质是什么不重要,找到本质的过程才最重要”,因为自创的都是最定制、最契合你自己的解决方案。

所以,第一,你怎么看待能力都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这个能力模型其实也只是一种“观点”,它的玄机其实是从“心理”入手的;第二,把握了心理的玄机,结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去重新看待很多问题(包括这个模型),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案例

总结出这个能力模型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在某些场景下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里列举两个案例,分别是对自己和别人能力的重新审视。

前段时间刚接触公司计费这块儿业务,过去没有在毫无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完整地看过整个系统的代码,所以看了几天都感觉毫无进展。然后几乎快要给自己下了“我看代码能力不行”这样一个结论(其实这个能力模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触发出来的思考)。

通过对三种习惯的分析,我发现:

调整几个习惯重新出发,确实运气也不错,相当顺利,自认为看的质量还不错(不过也必须意识到或许不会每一次都这么好运气,刚好解决)。

有次有个人聊到某个问题的时候,说自己怎么怎么解决的,哇塞很精彩,我觉得他这方面的能力好强。然后一对比,矛头就指向自己了:我感觉自己这种能力不行啊。那过去这种时候可能心理上会习惯自我安慰说没关系他强任他强,甚至自我保护说他这种能力强,但是xx能力不如我啊。那这其实就掉入大坑了,对方的能力没学到,还给自己营造了虚幻的安全感。

然后想到这个能力模型一下子就跳出来了。尝试去分析他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的思维习惯是什么,整个过程的方法论是什么,之前那种失落的感觉瞬间就消失了,回归到了问题本身上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