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2020-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雯xiaowen

武汉的疫情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身在其中只有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以前雾霾天出行,孩子进到室内场所就可以摘掉口罩。可现在,无论室内室外都得戴着,这让孩子起了抵触情绪,找各种理由不戴口罩,而我因为这件事,情绪失控的对她大吼过。事后我很内疚,我知道自己是为她好,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用吼的方式告诉她。

育儿书上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三个叛逆阶段,2岁半到3岁的小孩是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小孩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不管是他想做的还是不想做的事,只要是父母说出来,他都会拒绝。我的小孩3岁,虽然正处在第一个叛逆期,但很欣慰的是,她并不像概念里描述的那样叛逆,多数时候配合度都很高,可即便如此也会有不戴口罩或不洗头的事让我抓狂。很想知道那些真正叛逆的小孩的父母,是怎么处理亲子矛盾的,所以找来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希望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首先极其赞同本书的主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所有行为都反应了父母的教养方式,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会影响孩子产生叛逆行为的。孩子的叛逆其实就是一种对抗行为,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对抗,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这个时候父母所采取的回应方式极其重要。

如果父母采用能让孩子真正感到开心并重视的积极方式回应,那么父母与孩子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孩子的行为也会更积极。相反,如果父母采用消极的行为回应,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叛逆。父母的消极行为包括:吼叫、引发内疚、嘲笑、跟别的父母闲言碎语、讽刺挖苦、打骂、撒谎、忽视、威胁、唠叨、贬低、说教、打断、否认感觉、不耐心、抓住过去不放、不现实的期望、过于严厉的后果。

说实话在这些消极行为中,我占了好几项还不自知。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回应方式,我很可能会帮助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比如大吼。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对孩子大吼时,我的情绪都是处于失控的状态,表面看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在教孩子用吼的方式处理问题。这种方式让人觉得有诱惑力,是因为它看起来管用,可管用是暂时的,如果经常对孩子大吼会导致他怀疑父母是否爱他,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对他的爱取决于它的好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这时叛逆行为就会产生,因为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反应和行为。

如果你和我一样吼过孩子,请不要自责,研究表明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并非天生就有当好父母的本事,想当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自责而是学习怎么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

要避免,就要找到真实原因,导致自己大喊大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我想表达自己的愤怒,一个活生生的人,肯定会对一个情景做出反应,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反应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而冷静下来是第一步。按照书中的方法,当遇到孩子再次拒绝戴口罩的时候,我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会做什么,这样的想法让我很快的冷静下来,再让孩子戴口罩时,也没那么难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