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
短片小说《禅语》的作者李曙阳用简洁的语言,简单的故事情节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年轻人和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老和尚,道出了一个有关如何应对生活、如何把握命运的深厚主题。初读这篇小说,我们可能会觉得整个故事有些老套,甚至充斥着一股庸俗味,但细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有着作者独特的构思安排,在看似非常生活化的情节里蕴有非常深刻的禅意哲思,在看似不变的深山小寺庙里藏着足以改变心境的人生大智慧。可以说,作者就是想用一部小小的《禅语》,浇灌那些干涸的心田,洗涤那些生锈的灵魂,以达到其启示我们要依靠自己,感悟生活的目的。像这样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小说不仅可读,而且应该常读、精读,我相信它一定会给我们的人生来带更多的启示。
下面我就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这三个方面来做具体的解读。
首先,关于故事情节的概括。这篇小说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张舞大学毕业后生活失意,陷入迷茫,于是他决定前往离家不远的大青山散心。在山上的寺庙里他偶遇一位老和尚,顿时如遇知音一般,在讲述了自己的境遇之后,从老和尚送给他一碗小米粥的寻常举动中顿悟人生哲理,而后重燃生活的希望并最终走向成功。三年后他怀着感恩之心专程赶往鸡鸣寺探望当初有意给他指点迷津的老和尚,没想到却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概括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应该不是难事,但是我们应该在情节的结构安排中注意作者的独特匠心。我觉得这篇小说最关键、最精彩的情节有三处,一处是老和尚送粥时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张舞讲述自己对禅语的解读时说的话,还有一处就是结尾老和尚的那句话。当张舞看到老和尚端粥、搅粥的一系列举动之后,突然间就大彻大悟了,那么他到底悟到了什么?作者在这里有意留下一个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后来文中又写到张舞成功了,说明他悟出的东西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可见它是多么的重要,然后再由他和盘托出,这就达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文章最后老和尚简单的一句话更是为故事增色不少,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大有欧亨利式结尾的味道。当然,也更能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给小说涂满了禅意的色彩。
其次,再说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个是身居山寺的老和尚。在主人公张舞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通过前后的对比有意凸显他的蜕变,即一个脆弱、失落、迷茫的年轻人如何成长为坚毅、努力、踏实的成功者,从而使他的形象个性鲜明。同时读者不难发现,张舞的蜕变固然得益于老和尚的点化(至少张舞是这样认为的),但更得益于张舞自己的聪明悟性。他能在顷刻间悟出老和尚的禅语,可见其十足的聪明有悟性。我想作者将主人公起名为舞,可能也是有意取悟之谐音吧。至此,一个情感脆弱、踏实努力、聪明有悟性、知恩图报的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而通过对张舞形象的把握,在其对禅语的解读中,小说的主题也就慢慢浮出-----生活需要静心以待,为人切莫好高骛远。
再说另一人物老和尚,他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僧人。他能一眼看透干渴之心,能一举点化迷茫之人,更能一语道破人生之真谛,真可谓高深莫测。我们无法得知他端粥、搅粥、放粥的举动是有意为之的禅语,还是随意而为的简单行为,更无法得知他最后道出的那句话是还原了自己当时的真实用意,还是出于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深切的勉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确实改变了一个人的心境,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而且他最后用一句看似颠覆自己神秘色彩形象的话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人生贵在自己感悟,命运得靠自己把握。也许他先前的举动和最后的话都是禅语,也许都不是,这种多元的解读性无形中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份禅意,真是耐人寻味。
关于小说的主题思想:其实在前面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挖掘出了小说的主题,他就蕴含在张舞对禅语的解读中,就蕴含在老和尚朴素的话语里。我觉得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禅语即心境,人生靠自己。老和尚最后的话语,就是告诉张舞,他并没有多么高深,真正能解救你自己的就是你本身,而不是靠别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唯有改变自己的心境,方能收获成功的人生。
读罢此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所谓禅语就是一个人的心境。当你拥有了那种能引导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能启迪你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的心境时,你的生活就拥有了一份禅意,你的人生就会演绎别样的精彩。这就是禅语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