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00 设计人生
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
今天早上起来,想写一下关于“设计人生”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我认识到,我自己去探寻人生的意义能够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的可能性实在是有点渺茫。与其独自探索,不如先看看其他人的答案。我得思考一下,我希望我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但是我并没有什么头绪。所以我去翻了一下微信读书。以下是一些收获:
在《人生设计课: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中,作者给出如下建议:
希望在未来,青年学生们走出校门的那天起,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不必人到中年,还需要寻找人生的意义。
在12-26岁的青少年中,只有约20%的人,对于他们将来想要做什么、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有一个清晰的愿景。
我属于是将到中年未到中年,现在来看,似乎有点晚了,但是,迟到总比不到好,读它!
4个重要工具
1、健康、工作、娱乐、爱仪表盘
通过这个仪表盘,我们可以对自己当前的现状进行描述,了解自己对于各方面的满意程度。
目的是让这个仪表盘高分且平衡地运转。
2、记录活动日志
记录每一天感到快乐、很投入、充满活力的时候在做什么,沮丧疲惫的时候在做什么,记录三周,描述细节,然后针对记录做分析和反思——有点类似与我之前做过的日、周、月复盘。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知识针对工作的分析,需要具体记录一天工作当中,每一个小部分给自己带来的感受。通过记录,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3、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尝试找到人生目标。
具体做法:
- 从感兴趣、感到充满活力和拥有心流体验这三个领域各挑选一个活动或者关键词。
- 以一个活动为中心,画思维导图
- 从一个词开始联想,至少画3-4层,最外层至少有12个元素
- 再从最外层选择三个引起你注意且毫不相干的词语
- 组合在一起,写一段描述
联想一份工作, 不需要考虑合理性、可实施性,只管大胆畅想。
以上的行动并不是让我们陷入盲目的“否定”。如果总是认为别处的总是更好,人是很难觉得幸福的。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我认为应当是“稳定”,而珍惜当下,心无旁骛,就是“稳定“的充分条件。
罗列一下,我相信目前这份工作是很适合我的。因为我能从中感受到充实、幸福和快乐。
4、人生设计采访和原型体验
最大程度地接近你想要从事的工作,了解更多,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我们可以和当前正在从事这份职业的人员进行谈话,了解他是如何开始的,如何获得相关技能,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再找机会沉浸体验一下——因为有些工作的实际内容和自己想象的是大有不同的。比如开一家咖啡馆,其实对店铺、人员和库房的管理就足以让人头疼至极。
实际体验后,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实我觉得上面这几份工具,真的相当适合给刚毕业的同学去了解。不一定是大学毕业,哪怕是刚准备步入社会的同学,都非常合适。当然,对我而言,我也仍然会在写完这篇文章后去尝试。尤其是1、2点,有助于加深对自己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了解你自己、衡量你的目标,永远不坏。
5个理念
1、重新定义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有时候,你自认为面对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核心,甚至根本不是个问题。比如,
相比暴饮暴食,工作的无意义消耗或者人际关系才是问题的核心。
焦虑暴躁的情绪问题,其实是婚姻经营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类型叫“重力问题”,意思是像重力一样,无法被解决或者被施加影响的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先定义好问题,再去设计应对方法,不要在重力问题上消耗精力。
太多时候,我们情绪冲动,却还没认识到问题所在是什么。于是情绪就引领了我们的行动,结果就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个部分值得一看
2、人生可能会经过多次设计
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不会因为一次设计或者一个决定就走到“成功”的彼岸——也不会有“失败"一说。(题外话:相对于用”失败“这个词来定义人生,我觉得用”遗憾“会更加合适。)
我们需要坚持的是设计的创造性,不断寻找、体验、突破、上升,在这场无限游戏里不断前进。痛苦、挫败和失望都是游戏的一部分。
昨天到家的时候,我听到路边有个妈妈载着儿子,她和小朋友说:“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到二十几岁哦”,这是一位母亲,希望她孩子快高长大的美好盼望。但转念一想,我又意识到,以前有不少家长都和我说“孩子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语气中不无惋惜之意,大抵是叹时间如流,没来得及珍惜;大抵是有些遗憾,未能把握时机创造一些“更好”。
我妈妈最近好像也是疯狂地想当奶奶了。似乎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基本都想做奶奶了。事实上,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情——例如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工作、结婚、生子、再当爷爷奶奶,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而且还是一种本能倾向了。
或许人不仅仅是青春的时候不能拥有对青春的感受,其实在任何一个阶段,未到下一个阶段,都不能拥有对上一个阶段的感受。
3、保持工作观和人生观的一致性
你在做的事和你的人生观应当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不认同某种行为,却要在工作中做出这种行为,肯定会痛苦。
一致性不一定是全部,而是取得某种平衡。为了A牺牲B总是有可能的,但只是一定范围内妥协,不会是彻底的躺平。
4、既能投入又充满活力的事,才会成为热爱
让你进入心流状态的事不一定是给你带来能量、活力的事,有些事很投入(例如打游戏),却会让你精疲力尽。这类事你可能很擅长,但是长期来看,并不是好的选择。
这本书处处体现的对”人生主观能动性“的信任,很有阿德勒思想的精髓。人生并没有那么多的无能为力,不是“我还能怎样呢”、“我没得选择”,而是只要愿意,就可以设计并且走上想要过的那种人生。
以上,就是今天突发奇想想看的一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了,内容的来源是书评,加上自己的整理。写完后我也会去实践一下这些工具,同时也希望它对于看了本文的朋友们有所启发。有疑惑的地方最好是自己亲自去看一遍。
这些书读起来其实蛮干巴的。但是总归,不算一本坏书。多读是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