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想法中国传统文化

論語心说|雍也篇6.30:舍法

2021-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宗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眾,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没有厚此薄彼,叫:一視同仁。實際上,“一視同”的境界,就叫:“仁”。

我們的‘名’,譬如:“好”、“不好”;“善”,“不善”,包括“仁”、“不仁”←這些都叫:‘’,←是一個‘概念’(←‘概念’,←亦是‘’),←是思想的游戲

↑無意義。↑既:思想游戲,←無意義

↑這是“善人”(←既:所谓善人),←↑這是不善人(←既:所谓不善人),←↑當我們產生‘概念’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开始分别,←↑→于是就有了疏、厚;←↑→于是就有了近、好

↑這就达不到‘一視同’(←既:名‘一視同’),←↑→這就‘名’叫“仁”。

↑道理是↑這樣的。

↑我們放弃↑→這些文字游戏能近取譬(←出自于《論語·雍也6.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同上)

↑這就做到了一合相(←出自于《金剛般若波罗蜜經》)的境界。

所谓“一合相”的“境界”,←→并非有個所谓的境界,叫做一合相,←→只是叫:一合相

↑道理是這樣的。為了方便説話,為了放弃思想,←所以,還要先有思想

↑道理是這樣的。“一合相”(←出自于《金剛般若波罗蜜經》)就是:罢一切都看作是‘常’,←↑↓→且没有“亲疏”、“厚薄”,“遠近”、“好恶”(←加“”←既:双引号,表:所谓)的真常應物(←出自于《清經》)。

“真常應物”(←出自,同上),就是:放弃思想,“一視同仁”(←既:所谓一視同仁,真一視同仁,就不説:我一視同仁,了)。

放弃思想,一視同仁,←↑→這就叫做:真常應物(←出自于《清經》),←↑→放弃思想,一視同仁,←這就叫做:一合相(←出自《金剛經》),

↑既:“無相”(←既:所谓無相),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説:儒(←既:“仁”),道(←既:“真常應物”←出自《清靜經》),禅(←既:“一合相”,←出自《金剛般若波罗蜜經》),在‘心态指导’方面的顶點,(三家,既:儒、道、禅)是一樣的。

↑三家(←既:儒、道、禅)在心态指导方面的修養的尽头,←↑→都叫:無相。

道理是一樣的。

但,在“法”(←既:技術+工具)方面,←↑三家,则各不一樣。

儒家的“法”,←就為:寫作(←既:‘寫作’,←這项技術)+《論語》、《礼記》、《孟子》←這套思想工具

↑這是儒家的“法”。←用“法”,←來指导‘心态’,←從而使心态达到“無相”(←既:所谓無相,←↑→因為真‘無相’,←则不會再説我無相。←↑故真‘無相’説無相,←↑→“無相”←须加“”←既:双引号)的“境界”(←既:所谓境界,←實無一種“境界”叫無相,←↑→是名無相境界)。

↑這是“法”的:唯一意義

↑道理是這樣的。

↑于是,無处不“極樂”(←既:所谓極樂)←實你用“法”,←↑→将己之心态,修養至“無相境界”(←既:所谓無相境界)以後......←↑→没有一個“世界”“極樂”。

1.

↑實你用“法”,←将己之心态修養到“無相境界”(←既:所谓無相境界,←↑實無有種“境界”無相;←↑→是名‘無相’)以後,你會发現極樂世界←只是:名。

↑是名‘極樂世界’。當你用“法”,←将己之心态,修養至“無相境界”(←既:名‘無相境界’)以後......

2.

↑你會发現:没有世界没有極樂。←是名‘世界’、←是名‘極樂’。

↑道理是↑這樣的。

3.

↑透彻理解没有世界、没有極樂←既:無名、無相,←↑↓→這是我認為:一切法存在的唯一價值、与唯一意義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