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蕾FZ

福州金山中学陈蕾

读《写给教师的心理学》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是从教育领域不同的心理学视角来探讨教师与教学的一本好书。第三章题为“高效教师”,介绍了高效教师是如何炼成的。在读这一章时,我带着更多的好奇与疑问,因为如今“高效”这个词在教育领域里似乎已经“泛滥”,也有不少专家在诟病它,某种意义上把它当成“应试”的代名词。而本书的作者则从“学习者”与“研究者”的视角,提出了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一、好教师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

教师在课堂里完成教学实践,就必须与学生们打交道。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好教师一定是热爱教学、享受课堂的人,并且他能理解学生的问题,表现出对他们的积极关注并沟通。这学期半期考后,我被临时调整到高二年段。半期考的试卷不是我出的,考卷也不是我批改的,我对即将接手的高二文科班一点都不熟悉。那一周,我在网阅平台上调出了他们的所有考卷,按照主观题回答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重新归类,并在第一节讲评试卷中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们,教他们如何在现有的答案上做进一步提升。不曾想到的是,在我看来很平常的举动,却赢得了8班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他们觉得我很认真、很努力。当然,现在想来,学生们之所以会感动,就是因为感觉被教师积极关注了。很多学生的答案被放上大屏幕,无论好的还是存在问题的,我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修改,当他们看到同学优秀的答案的时候,就突然恍然大悟,明了自己的不足。这节课里,我所设定的目标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和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沟通来讲授更高层次的答案表达,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从研究者的角度,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安排教学实践才能构建良好的学习关系。中学的班级大都是班生数较多,通常有40-50个学生,那么如何建立一种互相支持、合作性的学习氛围呢?如何确保我们的课程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学习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真设计教学活动,但并不是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实现完美的效果。比如,在《企业的经营》一课里,我把学生们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6个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面对共享单车市场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一问题。在讨论中,最后一个小组由于离我的物理距离较远,无法长时间关注,成员们在讨论的后期就偏离主题而游离到其他话题里。所以,怎样帮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持续投入学习,这是合作学习里常常遇见的问题。我想,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之外,更应该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感——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本身才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好教师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背景。

一个好教师要拥有“学习力”,因为“教学是一个持续提升学科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分享这些知识并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作为教师个体,我们往往不能一次就抵达“完美教学”,这就需要在知识和技能上保持持续的进步。在优质课评选的教学片断比赛里,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系统优化”这个知识点,在平日授课里,我会顺便提及它与“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区别。在比赛现场,我把重心放在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反而把“区别”认为是课堂上相对随意的表述而忽略了,这恰恰反映出我对每一节课知识把握地还不够清晰。书中提到,学习任何新技能、行为或知识都要经历四个阶段:“无意识的不胜任”→“有意识的不胜任”→“有意识的胜任”→“无意识的胜任”。很显然,我正处在“有意识的不胜任”向“有意识的胜任”过渡的阶段。我应该静下心来细化、研究每一节课的重难点突破,深化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并进一步内化,以达到熟练运用。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对教育教学怀抱热情,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来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自我。

从研究者的眼中,好教师提升良好的学科背景,还要加强课堂组织能力——尽可能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其实,这是对长期以来传统讲授型教师的极大挑战。我们总是“不放心”地在课堂“灌”,深怕遗漏各种重点,却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当然,如果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只有好的学习任务,才会让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解决问题。还记得在北京156中学听课时,那位女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问题——如“苹果顶部的位置最甜”、“多吃酱油,人会变黑”、“食品添加剂有害身体健康”等,让学生来判断“是真是假”,以此展开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学习。这些问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讨论,老师讲授的时间大大减少,而学生们表达观点、争锋相对的时间明显增加了。

三、好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技能。

所谓“好课”,应该具备重点明确、内容富有吸引力、活动具有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备课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对课本中的重难点进行细致解读,而对它们的解构与重构常常会更符合课堂的逻辑主线,同时也会重新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在情境创设方面,我们大都会寻找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

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关于备课的“效果”与“效率”之间的平衡问题。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用以备课,确实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可能会使你精疲力尽;老师们花很少时间用来备课,非常有“效率”,但这节课的效果则未必好。我们自己与时间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可我们也要意识到,要成为真正的高效教师,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没有经历过认真、细致研磨的课堂,在未来就很难实现效率的提高。《给教师的建议》里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开了一节公开课,课堂很成功。课后教研员问这名老师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课,教师的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是的,好老师不会随随便便就成就的,在他的背后有他对教育的那份执着与坚持。

良好的组织技能还表现在能够持续监测教学情况,既了解整个班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并进行有效的及时反馈。在传统课堂上,我们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可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软件、平台,我们可以及时、快速地搜集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依此数据为依据,实施更加精准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们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当然,在进行反馈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具体性、可操作性的反馈建议,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明确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才能让他们加以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诚然,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应该有良好的学科背景与良好的组织技能。但,好教师更应该对教育怀抱热情,只有这样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自我更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