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19-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我的修远

在冯校长等待马老师的时间里,介绍一下这所学校的前世今生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拉开了序幕。这个依山傍水的渔村因为地理优势,被交通部选定为了一个港口。伴随着港口的建设和发展,职工们的一些日常生活问题–比如孩子入学,职工看病,住房等等–矛盾日益突出。那个年代,很多有规模的国企都会“办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学校,医院,食堂,自己职工的生活区等等。

这所学校的出现当时也是一个契机,本来领导们全心全意的扑在了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上。可这职工越来越多,很多都拖家带口,当地的学校资源很紧张。职工的孩子入学比较难。更有甚者,个别当地的老师和孩子会歧视这些“外来户”。当领导听到一个传言,说一个职工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被老师赶回了家,孩子哭着抱着凳子回家了。这个第一任领导当机拍板:“咱们自己建一所学校”。

本来建设国家级标准的一流港口,人才就非常短缺。在开始,这所学校的目标是一所针对港口技术业务的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内部职工的子女,在此学校学习三年之后,根据专业直接分配到港口各个部门。一来解决了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二来为单位培养了后备力量。

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所学校逐渐不再适应港口的发展了,同时职工们开始慢慢有了教育的意识,觉得应该给孩子读初中读高中上大学。逐渐地,这所学校就转成了一所解决内部子女入学的初中,连同幼儿园,小学,共同组成了这个单位的教育部门。

时代继续在发展,国家不再允许企业办社会,明确要求要把学校下放到地方,融合地方资源。于是,在时代的大潮中,这所学校从企业里分离出来,成为了义务教育的一分子。

不得不说,在从企业分离出来之前,师资力量不是很雄厚。首先大多数老师都来自职工内部子女,学历都不怎么高,毕业的院校不外乎中专,电大,或者一些专科学校。还有一部分老师来自一线工人,在一线工作觉得太辛苦,也会活动到学校里上班。而这个时候已经是千禧年左右,因为政策原因,学校里一直不能招聘非职工子女的优秀的大学生。

学校下放到地方,又从别的学校分流来了一部分“正规军”,学校领导也开始重视管理,提升重点高中升学率了。慢慢地,这所学校被社会认可了,成为市区暗地里排名的前三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