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详论何为絜矩之道(上)
问题64:第九章论齐家治国之道,是从孝悌慈爱展开论述的,本章论治国平天下之道,又从孝悌慈爱出发,为什么?
朱夫子答: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人道最主要的部分,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由齐家到治国,由治国到平天下,只是大小的不同,但治理之道都不过如此。
第九章论齐家治国之道,从自己推及他人,讲的是教化之道,本章再次加以重申,可见人心都是一样的,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君子不仅仅要教化他人,还得在如何与民相处上下功夫。
虽然人心都是一样,但是贵贱的地位不同,贤愚的禀赋有差异,如果上面的君子不能真正弄懂并切实践行来加以倡导,则下面的百姓虽然具备此心,却不能被感发而行动起来。
即使倡道孝悌慈爱而百姓响应,但是如果不能了解民意,在与民相处的过程中偏离了正道,则百姓的响应可能不能彻底,或有不能齐心协力之叹。
所以,君子既然懂得人心都是一样的,就要行推己及人之絜矩之道,然后才能正确地与民相处,真正地激发百姓内心的善端。
问题65:夫子为什么把“絜”字训为“度”?
朱夫子答:
当庄子说“絜之百围”、贾谊说“度长絜大”时,“絜”都是“度”的意思。以前诸儒都不能仔细斟酌,硬把它训为“挈”,真是不知所云。
直到先父的友人太史范冲力排众议,将“絜”字训为“度”,这句话才解释得通了。絜,度量;矩,使方正。
(乐德乐按:范家三代范镇、范祖禹、范冲都是北宋著名学者,负责修史,时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从年龄上看,只有范冲与朱松是同时代人。)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知人家所厌恶的不会和自己不同,因而不敢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情强加给他人,以此标准与人相处,则上下四方、物我之间,各得其所,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侵越,各走中道。
就像校量土地,使其长短宽窄都平均如一,整齐方正,没有这里多一块,那里少一块的情况,这就叫做“絜矩”。
治理国家天下,如果出发点和举措都能坚持这个原则,则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万民都遵循孝悌慈爱而不违背,都能诚意正心,则不会有离心离德之叹,那天下还会不太平吗?
然而,君子此心不是从外面强加进来的。物格知至,才能懂得万民的意志,万民之心其实就是一人之心。做到意诚心正,克服一己之私,一己之心才能成为天下人之心。若存一己之私,则一毫之隔如同千里。即使希望絜矩,也会遇到障碍而不能相通。
就像赵由任郡守的时候,便轻慢郡尉,而任郡尉的时候又陵辱郡守,还有王肃当权的时候喜欢别人说自己好话,推其缘由,都是心存私心的缘故,发展下去,难道就不会做出桀纣盗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