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关于“策略”的更多思考

2021-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妈侯蕾

侯蕾语写,2021-03-01 06:33:15

今天早上习惯和他的策略这个词是由手足象征这部分引发出来的,标题是年幼者有其隐蔽力量,能够带动家庭互动是一种神秘模式。

我自己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但是从小在老家的环境里长大,跟兄弟姐妹互动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由于妈妈她以他们那一辈兄弟姐妹之间很亲近,所以我们从小共同成长的经历和机会也很多。

因为都是在一个大环境里,而且姥姥和姥爷他们在处理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纷争史,其实跟一个父母大家长模式很相似,所以也会有用各种策略和手段争宠,并且找到自己独特位置,这种现实存在。

当我看到年幼者通过让哥哥姐姐惹上麻烦,这种实践获得一种力量对抗的策略这个句子的时候,马上想到的就是,既然这是一种策略,那么就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它的主语是我,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定有意识有觉察,并且是自己的想法对他得出的结论。

我想起小的时候,我在家里面并不算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个在老伯伯,也就是妈妈的奶奶那里,他喜欢的是他自己孙子家的女儿,也就是我表姐成立,以及从小她带大的孙女也就是二姨家的儿子安成伟。

我不想说自己是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个话听起来有点可怜兮兮的,事实上怎样在这样人家已经有一定自己的选择倾向的前提条件下赢得我自己的地位,我选择策略是做那个学习成绩最好在家里面学业上比较有话语权的那一个。

事实上也能够看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在城隍庙上北师大之前,大家都会认为我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家里面也属于加引号的最有出息的那一个,即使后来她上了北师大,可能在很多长辈心里北师大这个学校的牌子比武大要更硬,但是我依然是自始至终都都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其他的兄弟姐妹学业水平之下的这种自觉。

还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那可能也就是一二年级吧,就很喜欢给兄弟姐妹们讲故事,他们也愿意跟着我听,要知道我是4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个,那会儿一到秋冬天我的嘴巴就会开裂,姥姥用中药或者香油和黄连帮我涂在嘴上治裂口动一下是很疼的,但是查单以后呢,稍微一舔又会很苦,所以这样读故事其实是一个挺煎熬的事,但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愿意享受那种我读故事他们听,并且我走到那里,大家都跟着那种状态。

现在想来这就是在用某种形式确定和巩固自己在家庭中的某个星座地位的做法。

他说那个年纪的我已经有了这么深的心思心机想要去用这种方式吸引同龄孩子和长辈们的注意,那也有点冤枉我,因为那会还想不太到呢,可是这个事情我是真真实实在做的,而且现在想起来会发现就是有意识的。

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非常敏锐,得到他就有好处,那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去做呀,所以一次偶然现象发现的这种状态,我们就会推动周围的环境,尽量让她重复出现。

为啥这里有想到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呢?因为有一次看到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所以以后就不工作了,坐在那里等着再有兔子撞过来。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这么傻,不会呆呆的等在那里,我们会去分析上一次得到好处跟哪些条件相互伴生,然后重新创造这些条件,并且让事实再次发生观看效果。

很小很小的孩子就会这么做了,比如说上一回他是通过哭得到了妈妈的关注有奶吃,那么下一次他一定还会哭,当然了,下一回可能因为哭了引发妈妈心烦,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被训斥了一顿,那么下一次它就必然再会调整策略。

老师你讲这就是我们的私人逻辑形成的过程,小时候遇见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轮新的判断,他会告诉我们这样做是有效的还是没有效果的,她能得到我在哪个方面的利益,我们把这些都储存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下一次作出选择的时候,甚至都没有经过主动思考。

没有主动思考不等于这个现象不存在,尤其是当我看见自己在某些地方能够得到好处的时候,身体里面有一些神经递质是不由分说就会发生作用的,也就是在我们大脑来得及思考之前,这些感受和策略的规则就已经被直接吸收了。

这就是为啥到我们成年以后会发现自己有很多行为习惯似乎没有办法改变,我明明知道他可能在这个环境里面已经不适合了,所以他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好像在那个行为出现的当下,我没法控制自己一样。

不是没法控制自己,而是我们的身体自有一套控制系统,在头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的时候,他就已经直接上线把命令执行了。

不过真不能成为我们现在面对策略毫无办法没办法控制的理由,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不同的选择的策略,就是这样他并不唯一,只要有这种方式可以作为策略,那么一定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取代。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业务选择甚至觉得选择太少,在学NLP简单的前提条件下,曾经意识到过一种状态,就是如果只有两个选择那就不叫有选择,只有三个以上的选择才可以真正成为可选项。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有限的选择,至少应该提供三个选项给孩子做参考,才可以成为真实有效的,而不仅仅是要挟。

更何况我们平时经常提的,有些选择是在孩子玩的不肯回家的时候,问他你是现在回去还是5分钟以后回,这个有限的选择之所以无效,不在于他提供的那个时间阶段很短,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时间阶段其实都是有合理性的,他的问题在于孩子现在不想回家已经拒绝了其中的一些选项,我们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命令5分钟以后回家,包装成一个选择递交给孩子要求他必须要选罢了。

对于我们来说,5分钟以后回家已经给了你可以轮回的余地,根本就不去在意的是不是他能够接受并满足自己当下需求的做法。

而孩子呢,因为他想要或者多玩一点的时间,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不公平的条约,如果他不接受5分钟那么眼见着就得现在走,其实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呀。

所以我经常会说,在衡量有限的选择是否有效的这个标准上,我们要看一看,如果孩子提出一个跟我们给出的两个选项都不一样的选项,自己是不是能够接受,如果能够接受,那么这就是一个有效的有限选择,如果不能接受,那么很可能他就只是把命令转换了一种方式借口罢了。

对待孩子我们习惯用这样的策略对待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人哪不可能有两套完全不同的策略的,你对别人如何对自己也就如何,当然会有欢迎待己严以律人的这种方式存在,我承认确实如此,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形式的逻辑依然是一致的。

因为习惯了给孩子这种无效的选择也根本不有限,其实就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我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而已,所以我们在面对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也会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比如像那天开心就提到有两个工作选项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要选哪个,其实大家都可以发现这两个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弊端,都不是什么好选择,可是当时我们都被他的想法给限制了,都觉得只能在这两个里面选,其实把眼光放开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的选项呢,谁说一定要在这两个中间二者择一了呢。

看见我还有其他的选项,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的升级,它意味着我的生活并不是只能在2选1的范围里做出决定的。

今天在共读的时候也跟开心合适的这个问题,我问他最后你选了哪个呢,他说我觉得这两个可能性都不太适合我,所以我退回原来自己在家里面什么都不做那个状态,其实你看从微观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意识到两个选项,二者择一是一种非常局限的条件,但是到了中观的层面,在选这个和不选这个之间是不是也只有两种V2的途径呢?

并不是的呀,我们不选这两个,可以找到其他的方式,比如说在家做微商,是不是第3种选择呢?比如说做家教是不是也属于第3种选择中的不同选项呢?

重要的在于我们要看到除了这两个选择之外,我还有其他的选择,就如同除了在这两者之间,二者择一出去工作和待在家里之外,我还可以再用更多的选项来充实自己此刻的人生可能性。

这些东西在用微信或者是在群里面用文字跟大家讨论的时候其实很难说清楚的,必须要通过共读这样的环境,非常高节奏的短平快实现。

此刻我真的很理解,为什么剑飞老师说学语音写作更主要的不在于写了多少东西或者说写作水平有什么提升,而是你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允许另外一个生活顾问看见你的这些问题,并且由他来主动对我们作出推动的帮助。

有这样的人是我们自己的幸运,所以我也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支持我自己的小伙伴共读是一个展示出问题的平台,因为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其他事情的当中带出来的,这一点我现在一直始终坚信不渝。

无论是现在赌的游戏力也好,还是下一本书要赌的被讨厌的勇气也罢,其实这个牵连到的都是我们内心认为最重要的抉择。

在这些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人来帮助自己出谋划策,但是又不是直接给建议,所以教练对话当然能够实现这种效果啊,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需要去找一个人来给自己对话,更何况还是付费的。

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提到了很多人还是心理医生,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状态跟别人呈现,有的时候可能就是单纯的觉得找心理医生就意味着我是有问题的。

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生活困境,所以各种情况下,我们要看见现在拥有的那些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这个时候找一些其他人来帮助我们看待和做判断,至少是提供一个选择的参考,作为人生的顾问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这个人生顾问也未必一定要是什么智者先知,只要是在你身边能够看到你的生活状态并且对此有思考,当然这个地方的思考指的是对他自己的生活和对我们的生活,这两者要有一个对比。

思考是一种习惯,但我们想要去不断想到什么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新的契机,你会观察更多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自己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那些已经不足以为我提供练习的机会了。

当然有可能会一直在跑的,比如说看见所有的人身上有问题都想去执着画脚,但没有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条件下,就已经开始七嘴八舌,这种现象也是要规避的。

今天在共读的时候,我还给大家举了那个例子,当我们的工具箱里只有一个改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倾向,就是看到任何东西,我都觉得它是个螺丝,要去拧一拧,这就是以自己有的东西当做客观存在。

要解决这件事当然可以从思想上告诉自己说,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螺丝需要去拧的,但更好的方法其实是把自己的工具箱填满,让我拥有更多不同的选择,当你工具箱里有很多而不唯一的工具是自然而然,你就会去判断什么时候用哪种合适,这也是解决原先那个问题釜底抽薪的方法。

就像我们现在对孩子也一样,当你拼命跟他讲,你不要老盯着原先自己存在那些问题,把眼光放大一点好不好是没有太大的用处的,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你让他去做更多不同的练习,掌握不同的技巧,当有了这些技巧以后,一个人自然而然就会想要找到一些机会去显摆自己的这些技巧,那个时候你就不愁他找不到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原来那种看见所有的问题都想用唯一的方法去解决的现象不就自然消失了吗?

忽然发现,其实孩子愿意显摆这件事情,每一件的全部都是坏事,每个人都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耐的,只不过我们是成年人了,我们在显摆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很多修饰的成分,比如说可以通过跟别人沟通一些事情啊,或者是像我这样去讲课啊,甚至现在在这个草根营销非常盛行的时刻,只要你愿意找到自己一点一点独特的地方去做个网红,又何尝不是我们显摆自身能力的方式呢?

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更多的机会,但是似乎这个世界只针对成年人采访,孩子们依然要从原来学业进展的这个部分一步步进阶过去。

我认为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孩子在他们这个年纪可能还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某件事情,我用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太过偏颇,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还是有局限的。

在这个角度上你能够看到学习的另一种意义所在,因为学习让我们看到更多,看到更多,以后知道自己所知的,不过非常渺小,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

为无知者无畏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如果你没有对生活的敬畏看不到,原来在很多时候这样做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那么你在做事情时候可能要终于到方方面面,就很难会倾向于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去面对。

所以看见人生是不同的策略,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是把原先自己眼中100%的世界化为50%甚至30%以至于更小的一个过程,当原先占满我眼孔的那个东西变小了,我就有了地方有了机会去看见更多不同的东西。

未来我们还要面临很多不同的选择可能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替孩子做出这种选择,很可惜的是这个能力没办法实习孩子要经过他自己的判断,一点一点找到最适合的那个路径,现在我们能做的可能有一方面可以帮他把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单纯一点,让他看见的时候更容易更轻便。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如果他不想没有看到我这么做的好处,自然就没有这么做的念头冒出来,而让他看见这些好处呢,也是父母必做的功课之一。

直到今天游戏里共读当中提到的让各个季节惹上麻烦,是年年幼者经过实践而获得的一种力量抗衡的策略,如果我们想让他放弃这种策略,就要让他看到父母,并不是只会通过最后惹麻烦的,两个人黏黏的差别来作出判断的。

如果我们不在做那个仲裁机构,那个法官孩子没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力量的,那么他就被迫要选择其他方法。

最好的地方在于原来的那个方法并没有因为选择了更多用新的方法而自动消失,它其实伊然存储在我们大脑的资源库里,遇到其他有效的机会还会展示出其效果的。

这也告诉我们,自己在看待孩子的行为是远远不能只看表面,也许你多问两句,多关注两下,就像作者这样,只是问他们一句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你的策略是什么,他们就会自然合盘脱出内心的答案了。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我们自己杯子的状态决定的,就像有一位母亲说她没时间和孩子玩,但是却有很多时间去处理和吼叫孩子之间的冲突,有时间去做把关。

我们和这个妈妈一样,即使不一定有两个孩子,平时花了很多的时间再去重复用做了100遍说了100遍的话,来面对自己遇到的孩子身上的问题,却没有发现,其实稍微跨越一点你就能够看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也有各种各样的好处,我们总觉得要为他的人生负责,但是负责到什么时候才算一个头呢?

我经常觉得当我们大喊我都说了100遍了,这句话的时候不仅没有力量的,反而显得自己非常懦弱,因为这说明我们对局势的判断其实是不清楚的,说明脑子里面的逻辑其实是有很大漏洞的一件事情,如果你说两遍三遍他都还没有效果,就应该停止去找其他的方式了,而我们还傻傻的留在原地,似乎要等着那个前面已经注定没有效果的方法,后来有一天生效了,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念头吗?

面对孩子总是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思考,为什么人家说育儿即育己呢?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跟孩子一样,因为我各种各样的愿望,只不过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争夺呀小心思啊显示的更加明显,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楚罢了。

为什么育儿会被很多人认为特别恐怖,就是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倾向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可能性,就是我们害怕看见真实的自己,因为看见真实的自己会让我们很无助,似乎那些事情我就是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做不到。

可是如果不看见的话做到的可能性就更加小了,还是回到刚才那个工具箱理论,当我们开始正式面对问题,一定会为他找到合适的工具,即使这个工具当下还不那么趁手,还不在我们的工具箱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找练习锻炼。

我很喜欢那个ab路径爬山的比喻,让我们在山底下你认为路径a已经走过了是绝对可以到达的,那么有人给我们指出陆金币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走向陆金币,因为已经拥有的东西再怎么样他都不会变化,我已经知道那是属于我的,他逃不掉。

对于未知的好奇会引发我自动走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那个场景,在那个场景里既然有未知的风景,有可能遇见更好的情况,我就不必排斥,如果换成积极主动的心态,收获一定是更广的。

侯蕾语写,2021-03-01 06:59:12

25分钟5800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