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带你认识货币的本质
大专毕业的表弟忽然问我:“哥,你说为什么钱能买到所有我想要的商品呢?”我怔怔的望着他,竟有些不敢相信,这是基本常识啊!
我说:“不知道算了,反正知道了也没什么卵用。”
他说:“至少能用来装逼!”我竟无言以对,好吧,二话不说,坐着时光机回到以物易物的年代来看最初的物品交易。
我们假设张三牵着一匹马,王五牵着一只羊,李四推着一车大米。张三想要用他的马换李四的大米,但李四不需要马,想要一只羊。这时张三必须先要和王五进行交换,然后用换来的羊,再去和李四交换。但这场交易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王五愿意用他的羊换张三的马,如果这时王五不需要马,而想要一车小麦,那这场交易就变的复杂得多。
仅仅3种物品的交易就这么不方便,可以想象如果几十上百种物品交换,由于每个人需求的复杂性,或许某人要换取他想要的物品,需要来回辗转几十次才能完成交易,还有可能根本就无法换取。
渐渐的,农耕文明到来,人人都需要一头年富力壮的牛来耕田。这时你会发现牛成了抢手货,人人都愿意用他所拥有的任何商品来交换,换句话说,牛可以用来交换我所需要的任何市面上流动的商品。有没有觉得很眼熟,我们的纸币是不是很像这头牛,能用来换取市场上流动的任何商品。
这时,我们就可以把牛当做一般等价物来使用,也就相当于那时候的货币。牛之所以能成为货币,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具有稀缺性。人人大量拥有意味着人人都不需要,那此种物品就不具备交易的条件,也就无法被当作货币来使用。第二,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牛能用来耕田,间接地创造财富,说明牛是有使用价值的。第三,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认同,那么此种物品只是小范围的一般等价物,不能称之为货币,或者说不能能称之为硬通货(无论任何人,都愿意持有且用它来交易的物品)。
牛的出现,确实让以物易物时代的物品交易变得便捷许多,但是麻烦紧接着就来了。第一,牛当做货币不易携带。第二,不能大量储存。第三,不能分割。假设一头牛可以换取10车的大米,但有这么一户人,他拥有一头牛但只需要5车大米就够了。这时他或许会先用牛换取10车大米,然后留下5车自用,剩余的5车等待时机再换取其他物品,太麻烦了,对不对?那为什么不把牛杀了,用半头牛换取5车大米?不能杀,因为牛在当时使用价值主要是耕田而不是吃肉,如果把牛杀了,那么它就丧失了绝大部分使用价值,再也不能充当货币使用了。
于是,当时的社会急需要一种可以分割且易于携带的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可喜的是,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物品,它只在海边产出,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短时期内在内陆不可能大量出现——稀缺性;当时拥有它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同时它也是当时很重要的装饰品——使用价值;人们对它趋之若鹜——广泛的认同性。对,你猜到了,贝壳,它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使用的货币——贝币。
作为一个生活在贝币时代的正常人你会咋办?当然是想方设法去海边寻找贝壳喽。就这样贝壳在市场上渐渐的多如牛毛,失去了稀缺性,它不再拥有耀眼的光环,退出了市场。
冶炼技术的成熟促使了金银的出现。金银拥有贝币的所有优点,并且金银由于既能够分割成小块,也能将小块熔炼重铸成大块,容易分割且不造成使用价值的丧失,同时金银开采的技术限制和其本身在地球的储备量的局限性,又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具有绝对的稀缺性。这简直像是为充当货币而被创造出来的一样。所以直到今天黄金依然是最重要的避险保值货币,不像纸币会因为政权的更替、战争的爆发等因素而迅速贬值甚至废弃。
一个社会,交易成本越低,商品的流动性就越强,社会发展也就越迅速。金银货币的出现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还不够方便。
一个封建社会的商人要想从长安去江南进购一批丝绸,就不得不携带大量沉重的金银,而且长途跋涉也容易遇到盗匪抢劫。这时,镖局就出现了,商人不得不支付佣金委托镖局帮忙押运,这无形中又抬高了交易成本。
一些聪明且在本地声望较高的有钱人显然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长安和江南各开了一个店铺。告诉长安的商人说,从今以后你们不必再委托镖局背负沉重的金银长途跋涉去江南进货,只需把你们的金银放在我们店铺,我们给你们开一张凭证(银票),你们只需要拿着这张轻巧的凭证去江南,在我们的分店用凭证就可以当场兑换金银,我们只收取很少量的手续费,就这样,钱庄出现了。是不是很像现在的银行,你存钱,他给你开张存单?
渐渐的,大额的交易逐渐用银票取代了金银实物。是不是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对,银票也是纸质的,但它可以用来买东西,已经很像我们使用的人民币了。
再后来,统治阶级将所有的钱庄全部收购了,把人们手里的各个不同钱庄发行的不同样式、不用标记的银票换成统一由国家发行的货币,系统的解决了不同钱庄之间的银票不能通兑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市场商品的交易。随着国家金矿的不断开采,国家就用金库中黄金储备按照一定的比例发行货币,这就是常说的金本位货币。
我们很容易看到,之所以这张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纸张能买到东西,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而是它具有含金量。比如规定每拥有5克黄金,就能发行一张100元的人民币,那么,如果你用100元买了一件上衣,其实质是你用5克黄金买了一件上衣,纸币只是代替黄金行使货币的职能而已。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大量商品被迅速生产出来。金本位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了。
金本位下的货币发行量和黄金储备量是一致的,黄金产量的局限性也就限制了纸币的发行,一方面商品大量产出,另一方面纸币又不能大量发行来满足购买商品的需求,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货币越来越值钱,商品越来越便宜——通货紧缩出现了。
通货紧缩带来的后果就是买方不想买,坐等升值,卖方没有生产的动力,不再生产。举个极端的例子就很好理解:假如100元钱能买一套房子,由于通货紧缩导致你手里的100元迅速升值,10天后这100元钱能买10套房子,你会怎么选?当然是揣着钱等10天后再买,甚至10天后依旧不买,继续等它升值买更多的房子。开发商怎么办?一定是急需出售手中的房源,并且也揣着钞票,死活都不要再新建。因为或许今天花了80元建的房子,10天后10元钱出售了,不仅不能赚钱,还赔本了。
这时,以统治阶级为首的信用货币的出现彻底摆脱了纸币发行与黄金挂钩的困境。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而发行的法定流通货币,金本位下发行的纸币都是有黄金作为依靠的,信用货币似乎背后没有任何实物为担保,只有一个抽象的信用概念,看起来好像真是一张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废纸,似乎不具备充当货币的条件。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思考: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型的企业,有能力持续生产各种各样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在这个国家生活的人都是这个企业的员工,企业每月会按照各个员工付出的劳动力、提供的生产要素等综合贡献,来给每位员工发放商品,并且允许员工的商品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交换。但是这么一来又回到了前面所讲的以物易物的情况,极为不方便。这时,企业就向员工承诺:为了员工方便交易,以后你们的工资就用一种纸质的凭证(纸币)代替实物商品进行发放,这种凭证(纸币)能在我们公司的仓库买到所有你们需要的商品,当然你们也可以用这种纸币互相购买商品。正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这种凭证(纸币)能在公司仓库买到商品,所以人人都愿意持有它,也就愿意用自己手中的商品来和这种凭证(纸币)交易。
由此看来,本身并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信用货币之所以能买到东西,是因为它背后有实体商品的支撑,也就是说,你每次用纸币购买东西,其实质是用你的商品或劳动力和其他人换取商品或劳动力的过程。明白了这个原因,你就能明白很多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全球都愿意持有美元而不是人民币,就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且持续的商品生产能力,相对于人民币而言,美元的价值更高,兑换商品的保障更强。
因此,纸币永远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它的出现只是为了方便交易,而交易的实质都是商品与商品或商品与劳动力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