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 围着理想前进(57)
目录:围着理想前进(目录)
下一篇:围着理想前进(58)
这是土墙茅草房,面积大概有二百平方米左右,唯一的老式大扇门,从厚实的札料木框中间分成两页扇,像蚌壳那样张开;两页扇中间分别嵌入直径约二十五厘米的门环,便于一根直径约二十厘米,长约五十厘米,中间自带门扣的铁棒,从两个门环对穿插入其中央,铁棒上的门扣下方有个门环对应,配有一把江山大铁锁锁在上面,很铁实。
茅草房老式大门口:
左边搭了个土偏房,上面盖的黑瓦,是厨房,长方形,其面积十平米左右,贴着墙面就一个潲水桶挨着一个土柴灶,连着一个切菜案板,再连着一个煤炭灶和一口水缸外,厨房剩余的一堵北面墙,就是我们的土墙茅屋的外墙面的一小部分。
右边也是偏房,也是黑瓦,其面积是它的两倍多点,是打洞子的男民工宿舍。
从老式大门入内:
右边堆满了干稻草,占了土房高度的三分之二。
左边空荡荡,左扇门旁边处,贴着墙面是崭崭新新的一排楠竹,平平展展地延伸到墙的当头,就像零时铺的外卖摊位,其高度约一米多点。
“请把你们的东西放在这边。”赖师傅指着空处,“你们的东西不要和倒了。”
他顺手就是摊位,“这是你们十三个的床,自己选位置,把席子铺在上面。”
早到的,占的位置就好,我的席子铺在中间。赖师傅指着右扇门旮旯说:“背后有竹子杆杆,你们可以拿去撑蚊帐,晚上蚊子很多。”
他示意,“你们跟我来。”到了门口,他指着厨房,“你们就在这里搭伙食,到时间吃饭。”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小段斜坡:“就是嘴口那里有口水井,洗菜的是炊事员,跟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他挥着手,“小胡!”
“你们来了嗦。”她浓浓的乡土口音,起身,用左手腕敷衍了下额前的留海。她敦实,中等个头,是挣八百工分的那种。
“这段时间要辛苦你哟!”赖师傅扯起嗓门说。
“没得啥子。我要去送饭,没得时间来帮你们。”她回到原来的姿势,继续淘菜。
“你们继续搬东西吧,互帮互助,搬完为止。”他抬手看表,“吔!快十八点了,我有事,得先走。”他大步、大步地离开了我们。
我们又朝四合院走去,看到社员挑着担子,像赶集似的,一线一线的;后面跟着男知青,有的空着手,有的提着轻飘飘的东西,我们羡慕极了。
我们互帮互助,把东西搬完了,便从门旮旯拿出竹子杆杆,十三床蚊帐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搭好了。白白生生的一排帐子,齐刷刷地立在我们面前,像部队军营一样。
李永芳哈哈大笑:“好像军营房哦!”
“说得对!解放军的帐子没得门。”我摸着自己的蚊帐说。
“对啊!挨得这么近,怎么进去呢?”她说。
我撩开自己的帐子当头:“就从这里钻进去。”
我蹭掉黑凉鞋,一咕噜就钻进帐子里,直伸伸地躺在里面:“好舒服哇!”
“快出来,身上好脏哦。”她说。
“你们这些知青弄好没得哟!”乡土口音由远及近,“天都黑得差不多了。”小胡进来,“我把饭送了,也吃了,都收拾好了。你们还没饿嗦?”
我“嗖”地一下钻出来,混在她们中间。
“饿得都不晓得饿了。”我们都说。
“你们才来,就拿筷子出来先吃倒起,明早吃饭自己带碗。搞得不好,天老爷要下雨。你们动作要快点。”她转身走了。
我们拿着筷子先后出门,一个接着一个从厨房端出一个罐罐饭来,站在门边的窄坝坝上,吃起花儿开。
小胡端出一大脸盆汤菜来,放在地上:“已经不烫了,随便吃,锅里还有。饭不够,汤来凑。”
我指着罐罐问:“有几两?”
“四两。”
我们都说少。
“满满的一大罐还嫌少。你们到馆子吃吃看,四两有没得这么多!”她站在一旁麻起脸,“你们是学生娃儿,才从学校出来,不跟你们一般见识。平时的话,我早就歇稍了。”
我们把菜汤都喝光了。
“你们好吃得哦!比我们农村的还吃得。锅里面的是留到明早上吃的,都吃光了,看你们明早吃啥子?”
我们都说:“太口渴了。”
“你们把罐罐、盆盆、锅洗干净放好哈,我去睡觉了。”便走,她又转过头来,“屋里要黑些。记到起,门口灶上的煤油灯,把它点起;洗完后把它吹熄,把厨房门关过来。”她便消失在夜色里。
我们划火柴点亮煤油灯,轮流进去洗自己的罐罐,因为屋子窄。收拾完后大家聚在门口的窄坝上,才想起洗澡,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最后达成共识:水缸的水不能动,就在它旁边的出水口处洗;从下面水井里端水上来,一个一个地进去洗,抓阄决定顺序。
十三个纸团做好了,李永芳摊在手上让大家抓。顿时闹翻了:“我第五洗、我第二......我最后!”
没想到:留在最后的纸团是最先洗澡,李永芳高兴得双脚暴跳,急忙回茅屋。
她拿着脸盆出来:“我只有一个盆。你帮我端一盆来。” 就跑了。
在夜色里,我拿着脸盆慢腾腾地往下走。
“动作快点哦。”她端着脸盆往回跑,从我跟前擦身而过。
我到了水井边,隐约感觉到里面的水在晃动,我怎么也碰不着它,只好俯身趴在井口边,双手掌着脸盆使劲一舀,只有半盆水,一咕噜起来,端起水盆就跑,径直到了厨房里面。
不料,她身一转,“哐当”一声响,我的盆子掉在了地上。急忙捡起它一看,瓷没掉,我倒吸了口凉气:幸好是泥巴地!
“你们在干啥子?!”小胡很凶,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地上整这么湿!”
“洗澡。”
“亏你们想得出来,还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比我们老大粗都不如!”昏暗的煤油灯下,若影若现她的脸,活像个敦实的巫婆,“这是洗澡的地方吗?!你们看,这个泥巴墙经得住水泡吗?不洗澡会死人吗?!”
她吞了口气,用手抹了把汗,甩在地上,“这是农村,比不上你们城市,吃的水都不够!”
她指着地上,“多可惜!平时脏水我都舍不得倒。我在隔壁是听到你们叽叽哇哇:第一、第二的。唉......”她摇着头,吹熄了灯。我俩跟着小胡出来。
门口的她们说:“对不起,请你原谅。”
小胡指着男工宿舍,心平气和地说:“今天我去给他们送了饭,太累了,平时我没睡这么早。”
“你每天要去送饭?”
“不是。放假的时候才去送。他们吃了赶紧要回去。”
“放几天?”
“两天。他们后天回来吃晚饭。”
“什么时间放假?”
“农忙的时候放长假。农闲的时候要看天气情况:这回一两个月了,老天爷都没正儿八经下个雨,说是明天有雨,才放的假。”
“那你怎么洗澡呢?”
“就端点水在屋里头抹一下。”她指着学校的方向,“开学了,偶尔到学校的厕所里面去洗一洗。”
“那里有水管子吗?”
“没得。”她打了个哈欠,“自己端水过去洗。”她进了厨房,拿出一个小铁桶,把手上套了根长绳子,“拿去打水,倒在你们的盆子里。”
她朝对面呶了下嘴,“他们不在。你们穿起衣服在水井边冲一下身上,我有时就是这样的。那是吃的水,不要弄脏了,要节约用。我去睡觉了。”她打着哈欠,用手拍着嘴巴走了。
我们打着手电筒,照着小胡说的方法,在水井边,很快就把澡敷衍了;回到茅草房,把门关好,换上干净衣裤,钻进自己的帐子笼笼里,关闭电筒,闷在里面,摇着小扇子,各自思想着。
“咚、咚、咚”的敲门声:“你们都睡了吗?”
“没有、没有。”我们急忙钻出笼笼,开门。
赖师傅打着手电筒进屋:“这么黑,你们没带电筒来吗?”
“带了的。”我急忙拿出电筒照明。
“都吃了吗?”
“都吃了。”我们都说,“太少了。”
“中午和晚上四两,早上三两。你们头的一年是国家供应的口粮,以后从生产队里分口粮,还没有这么多。”
我们都面面相觑,都惊悚!
“哎呀,好闷热,连个窗户都没得。这是大队库房,临时腾的块地方,绑的这个床。”他用电筒扫视了下帐子,“你们好像当过兵的一样,帐子从东到西,排列得这么整齐!北头贴墙,南头上床。我就是放心不下,再忙也要来看看。没想到你们这么能干。”他出门,我们跟随。
“你们明天早上八点以前要赶到你们的生产队,第一次去早点,留个好印象。”他看了看天,“一点儿光花花都没得,又这么闷,可能要下雨。”
他拿电筒前后左右照了照,“你们要把门关好,不能随便开门,要听声音来判断。好了,你们去睡觉吧。”
我们执意要送他,他一路叮咛我们要注意安全。很快,到了小学门口。
他看了看表:“就这里为止吧,十一点过了。”他指着校门口的东边,“转过弯就是三队。顺着这条路下去,最多十分钟,就是张队长的家,我暂时住在他家里。”
“再见!”我们挥手道别。
回到茅屋,大家都兴奋,尽管很闷热,也要关上门。
蚊子“嗡嗡”地进攻我们,我们用电筒和扇子驱赶它们,它们前赴后继,我们身上还是被它们叮成小疙瘩,只好钻进帐子笼笼里,关上电筒,躺在床上,摇着纸扇,说开了。
你家住哪里?我家住这里。她家住那里......
我和李永芳是因互相搬东西最先认识姓和名,还是同一个生产队,现在得知她住小龙坎,就读八中,是家里幺妹,母亲是重棉二厂职工。
突然一声“轰、嚓、嚓、轰!”的惊天炸雷在茅屋顶上爆炸开。我们“哇哇”大叫蜷缩在笼笼里,伸手不见五指,幸好人多,互相壮着胆子。
“哎呀,雨水掉进来了!”我大吼一声,急忙去摸电筒。
“我这里也在落雨!”一个又一个这么说。
我把电筒打开一看,吓呆了,整个屋内多数地方都在漏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纷纷下床,把帐子挪开,把脸盆放在床上接雨水。
“你们看!”我指着我的摊位北墙缝隙很吃惊,“怎么有光透过来呢?”
“咔嚓”一声炸雷,我们直打哆嗦,呼啦呼啦的风声直往耳朵里面穿,但没一点儿风,汗水如雨注。
“是闪电。”李永芳指着北墙缝隙说,“你看,没有了。”
“哎哟!我盆子里的水溅起来啰!”我大呼大叫。
“快!用我的。”黄思红拿着盆子接住雨水,“幸好我的不漏雨。”
“我的也不漏。”李永芳说,“数了一下,有六个人的不漏雨。就你的最凶。”
我端起水盆就走,往草堆堆使劲一泼,连同盆子一块泼出去了。大家笑作一团,闹作一团,在一个又一个电筒的光柱下。
“砰、砰、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们哑然失声,屏住呼吸,互相使脸色。
“砰、砰、砰!”外面一直在敲。
我们吓坏了,庆幸刚才倒水没开门。
“是哪个?”李永芳壮着胆子问。
“砰、砰、砰!”一直在敲。幸好我们人多,坚决不开门。
目录:围着理想前进(目录)
下一篇:围着理想前进(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