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共读笔记1:导言

2024-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作者导言的第一句就开宗明义,“这本小书试图阐明一种基本原理”,“试图”一次传递出作者学术表达的严谨,他所阐明的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种真诚的努力。阐明这种基本原理的目的是“用于观察、分析、诠释教育及后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这与后面的内容也遥相呼应。第二句话用了两个它“不是什么”(不是教科书也不是课程编制手册)澄清阅读本书时可能产生的误区,再用“是什么”明确,书中内容阐述的是思路“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推导出我们阅读完这本书后,除了理念上的转变,还可以根据他阐释的思路做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教学计划。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鼓励读者走出本书,“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能就“有效课程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自己的看法。”专业而简洁的表达,审查对象是“有效课程”,我们当下很多的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以及教师个性化的课程做得轰轰烈烈,如何确认这些课程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明确有效课程包含哪些要素,要素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如何从课程的视角,看到我们的教学是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考察“其他基本原理”正是呼应了本书的主张“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这也彰显了他的学术态度:鼓励读者多方审察,关注多样性与开放性,“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二段是揭示基本原理的源头,定义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2.要为野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3.如何有考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是课程领域最经典的框架,一百多年来在教育领域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大多数课程仍然是遵照这个框架执行。无论是做课程计划或者做教学计划,都会涉及到四大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本书的内容是真正的现代课程观下的’基本原理“。虽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其局限性有批判,并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下的“4R”课程,但是后现代课程并没有否定现代课程框架的科学性。因此,我在设计这一次团队共读时,想到团队后期还可以读《后现代课程观》,通过对比阅读,对课程形成更为整体更为丰富的理解。

导言最后一部分,再一次明确本书是提出“研究以上问题的方法”,阐明“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不是具体解答以上的问题,目的是用基本原理“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这里再一次提醒我们不要走入一个误区: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就想要一个准确的答案,那就是“告诉我,怎么做?”而忽略了做的背后的基本原理,往往关注“术”,忽略“道”,学会了做,却无法学会广泛迁移地做。

早上发出了本次共读的第一条音频,并在群里留言:各位伙伴,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底层逻辑的书籍,阅读的时候需要一句一句地去思考:作者在说什么?我们怎么理解作者所说?如何将作者的理论转化为我们的实践行为(理念上的改变与行动上的指南)这本书字数不多,但是句句精华,需要我们反复朗读,默读,思考,大家最好能够在书上做批注,还可以把自己思考写下来发到群里。

其实,读这样的经典书籍,需要反复啃读,勾画批注印象深刻的地方,用导图梳理作者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么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新思考,扎扎实实地经历三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同伴对话,和自己的生命对话。有阅读(输入)就应该有写作(输出),因为是第一次带着大家共读,没有提更多更细致的要求,就在后期的共读实践中不断调整共读方式,提升共读品质,让参与共读的伙伴有获得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