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流传几千年的味道
中国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出门遇到人打招呼都会说“吃了吗”,可见吃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中国幅员辽阔,物资丰饶,美食众多且各具特色,每一种食物身上都带有当地人的脾性,味道鲜活,让人一口难忘。
说道四川,第一能想到的事物就是辣椒,当地人无辣不欢,没有辣味的事物是完全不能入口的。说起四川的麻辣,那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暂且搁下,说一说四川家家户户都要备着的美食——腊肉。
如何形容腊肉在四川人民心中的位置呢,走在四川的大马路上,如果你抬头45°角仰望天空,可能猝不及防就会看到某处挂着一排排腊肉。
以前,北方人民挂起一排排玉米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到了南方,原来是靠这一排排的腊肉来彰显的日子的红火呀。远远看着,肚子里的馋虫也被引出来了。
腊肉,顾名思义就是腌肉,为何取名为腊肉呢,其实是因为腊(xi1)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乾肉”(见《说文解字》)。至于为什么现在人们都读la4,而不读xi1,除了简化字的原因使两个字没有了区别以外,可能确实跟腊肉一般都在腊月里制作以待年夜饭之用有关。
在中国,腊肉存在时间那是相当长的,据说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易经·噬嗑篇》云:“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当时的祖先,为了保存剩余的肉类,就用盐把肉腌起来。经过腌制之后,腊肉不但味道独特鲜美,而且其中的磷、钾、钠的含量丰富。这样味道鲜美又营养丰富的食物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就一代一代传至现在,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腊肉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冬至节前后十天是制作腊肉最好的日子,以前四川各地乡民山民家中均烧柴灶,灶上备有挂架,利用灶口余温温水,进入腊月以后,将腌制好的肉挂在灶口的挂架上,利用灶内的青烟上升去熏制。通常每百公斤肉胚需用木炭8—9公斤、木屑12一14公斤。将晾好的肉胚挂在熏房内,引燃木屑,关闭熏房门,使熏烟均匀散布,熏房内初温70℃,3—4小时后逐步降低到50—56℃,保持28小时左右为成品。刚刚成的腊肉,须经过3—4个月的保藏使成熟。
在以前生活条件还不是那么好的时候,四川农户都会养上几只猪,待猪养肥拿到集市卖钱,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却总会留下一只猪来制作腊肉、腊肠,作为来年一年的肉类补给。
制作好的腊肉表明颜色金黄,内里红白分明,散发着一种熏制的香味。切成薄薄一片,肥肉部分亮晶晶地微黄,香而不腻,瘦肉部分,咬劲十足,越嚼越香。一整块腊肉先用清水浸泡,去一去肉中的盐分,然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沸,熟之后切片即可食用。
在四川人的餐桌上,腊肉既可以自己成主角,也可成为百搭的辅菜,辣椒炒腊肉、蒜苗炒腊肉,各种蔬菜与腊肉的搭配,都是普普通通的家里饭食,其鲜美程度却不输山珍海味。
之前,腊肉是一种保存肉类的方式,为了防止剩下的肉类腐烂掉,用盐将其保存起来。现如今,随时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肉类,但是人们还是舍弃不掉带有熏制味道的腊肉,四川人每次出门,都会带上几十斤的腊肉,当想家的时候,就会煮上一块腊肉,这样远在异乡照样能吃到家乡的味道。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异乡人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