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物生灵古代文化

【特殊岁月苦难人生】读《告别夹边沟》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240人  北方姑娘芷若
文/凌云端

收到了朋友寄来的《告别夹边沟》。

书很旧,旧到已经开始发黄了。我查看了出版日期,2003年8月。

首页上有作者杨显惠的亲笔签名。

我细看了作者杨显惠的介绍,1946年出生,祖籍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然后我才略微明白,夹边沟是甘肃地区的一个地名。

没有做任何前期的准备,我读完了书中的第一个故事《上海女人》。读完后是什么感觉呢?沉重、心酸、悲痛、无所适从,同时充斥着惊骇和撕心裂肺。这是第一本让我觉得读起来感到煎熬的书,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夹边沟的历史资料。这篇文章的大多数内容也来源于所查询到的资料,我希望有更多我们这一代的人了解到关于夹边沟的这段悲惨历史。

夹边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里曾经有一个劳改农场。1957年10月至1960年底,近三千名右派分子被关押在这里劳动改造,最后他们中超过二千五百人成了荒漠上的饿殍。

《告别夹边沟》是作者杨显惠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并走访了当时历经苦难活下来的少数人所创作的纪实小说。

当年的夹边沟到底有着一段怎样惨痛的历史?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上海女人》中有这样的记载:

“草滩上到处都长得黄茅草,就像骆驼草一样,一蓬一蓬的,茎杆比骆驼草的还粗还高。当地农民都拿它来烧柴,有的埋在田埂上做风墙挡风。黄茅草的草籽是能吃的,闹饥荒的年头当地农民用它充饥。右派们就跟他们学,处理好黄茅草籽,吃起来抓一撮放在饭盒里煮,煮着煮着就成了清白的粥,用筷子一挑能拉出丝。这时候不能吃,要搅,一边搅一边吹,叫它快点凉下去。凉了的粉汤像一团面筋,柔柔的。拉成长条,拉长的感觉像拉橡胶,然后咬着吃。嚼不烂,只能一块一块咽下去。没有营养,只能克服饥饿感。吃一次能挺三天,因为不消化,也排泄不出来,需要吃别的野菜才能顶下来。如果它没凝固就喝下去,会把肚子里的其他食物,树叶子呀,干菜呀,还有别的杂草籽粘在一起,结成硬块堵在肠子里形成梗阻。至少有几十人因为喝这种粉汤致死。”

“我们常互相掏粪蛋蛋。沉重的劳动把身体榨干了,每日供应的十二两原粮不能提供沉重劳动所需的热量,为了活命,把谷糠啊、树叶和草籽呀都填进肚子。不易消化加上肠胃早就没有油水,所以排泄成了非常痛苦的事,排泄出来的东西就是和驴粪蛋一样的草团子。我们必须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一个人趴在地上撅着屁股,另一个人从后边掏。”

“喝了粉汤的文大业小肚子涨得鼓鼓的但又排泄不出来。他的肠道里吃下去了很多菜叶、草籽之类的代食品,粉汤把这些东西黏结在一起,凝成了一个很坚硬的硬块。硬块的直径超过了肛门的直径许多,堵在肛门上,根本无法掏出来。最后的结果是我的专用工具把他的粪门搞得鲜血淋淋,一塌糊涂,硬块安然如初。他的肚子涨得越来越大,五六天后就胀死了。”

“当粮食定量进一步降为每天七两,月不足十四斤,一天就吃一顿菜团和一顿菜糊糊,营养极度短缺,大批死亡开始了。农场领导为减轻死亡,准许上班时间去草滩上捋草籽、抓老鼠和逮蚯蚓充饥。那段时间我们把附近的老鼠和蜥蜴都逮光了,把附近柳树和榆树上的树叶都吃光了。”

“老董被人抛尸荒野,光溜溜的扔在沙滩上。他的衣裳叫人扒走了,被子和毯子都不见了。更糟糕的事!屁股蛋子上的肉叫人剜走了,小腿肚子那还叫人刮了两刀。”

“那儿的狼成群,天还没黑透,狼就顺着山水沟跑来跑去,根本就不怕人。它们吃死亡右派的尸体,长得肥肥的,身上的毛都油光发亮。”

是的,夹边沟的历史是一部饥饿史和死亡史。

夹边沟风大沙多,有限的农田“严重盐碱化”,“主要植物为芦草”,“几乎无降水”。这个小型农场自开办时起就只能接收四五百名劳改人员,因为它只能养活这么多人。但1957年甘肃当局却将两三千名右派源源不断地押送至此。只是三年半的时间!前一年半是右派们的劳累史,后两年,也就是1959年初到1960年底,则完全是三千右派的饥饿史。在饥荒中,他们吃尽了荒漠上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所有东西,最后超过二千五百人成了饿殍!

死亡开始后,每天都有一两个两三个人从卫生所的病房里被抬出去。

我们这代人,只知道那个时代发生过苦难。但没有哪一次听说像这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后,深深的刺激了我的神经,我甚至不愿相信这部中国近代的血泪岁月是真实存在过的。人们因为友谊而温情,却因为饥饿而冷漠无情。

翻阅资料的时候,网络上有一些《告别夹边沟》和《夹边沟纪事》的选段。

他们中有的人,为了填饱肚子,盗窃成瘾;有的人,为了填饱肚子,挖死人肉吃;有的人,将同伴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偷偷藏起来吃;有的人,最终脱离苦海后却因在长期饥饿胃里塞进去太多的牛肉和鸡蛋,不消化,食物把肠子挣断而死亡。

我已经没有勇气再翻开那本发黄的书。杨显惠在出版夹边沟系列结集之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当年的事件制造者有意把它封存起来,当年的生还者也大都谢世,少数幸存者又都三缄其口。杨显惠将调查来的故事讲述出来,意在翻开这一页尘封了四十年的历史,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并告慰那些长眠在荒漠和戈壁滩上的灵魂:历史不会忘记夹边沟。

翻阅到一篇记者的文字记录:

“从1997年开始,年过半百的杨显惠重返河西走廊,寻访40年前落难于夹边沟的右派群体。他尝试过从查阅官方档案入手,但是没有人理睬他。他只能“贴着地面行走”,在陇东的黄土高原中穿行,在河西的戈壁荒滩中寻找,整整三年,他竟然寻访到了一百多位当事人。

虽然杨显惠对夹边沟的来龙去脉已不陌生,但是当事人的回忆还是让他震颤不已。在哭泣和泪水中,昔日的右派如今的老人们沉浸在那段不堪的年月之中,一次次生生地揭开伤疤,追述一个个受尽折磨死里逃生的故事。每当此时,杨显惠也屡屡无法自持,只能请求老人暂时停下来,让他走到院子里,擦一擦眼泪。

1999年,杨显惠开始写作“告别夹边沟”系列。2000年,上海文学连续发表12篇,远在千里之外,夹边沟右派的后人们传阅着每一篇,奔走相告:夹边沟的盖子揭开了!

他们带着这些纪实小说,清明节上坟时焚烧,以告慰父辈冤屈的亡灵。

一位死难者的儿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读到了它们,他一下子哭倒在地,把上海文学供在桌上,长跪着,一页一页地读,一次次地哭。他对朋友说,父亲去世时他还小,只知道父亲死在夹边沟,但不知道父亲是死得这样惨。

在甘肃临洮,杨显惠访问了夹边沟幸存者82岁的裴天宇老人。老人说,他在甘肃师大当教授的学生寄来了四册上海文学,他用了半个月时间才读完那四篇文章。他说,每一次拿起来读不上十分钟,就泪流满面……伤心得读不下去呀!”

我的故乡,苍茫的河西走廊,它的荒凉贫瘠曾经成了天然的洗涤"罪过"的圣地,它默然地安抚灼灼而痛楚不安的灵魂。我感激我如今所处的这个时代,让我在和平年代安心的成长生活,没有挨饿,没有受冻,不用面临生死考验。我们需要好好珍惜如今的每一点每一滴幸福,好好对待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