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求的极限(I):社会发展和进步预期
发展是永恒主题,人类历史进程似乎表明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辉煌,是一种常态。手机的发展历程是这一历史观念较好的承载者。上初中的我曾经看过体积庞大的诺基亚黄屏手机,里面的贪吃蛇也玩得不亦乐乎。上了高中,彩屏手机绝对是同学值得炫耀的玩物。进入大学,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诺基亚手机,记得是倾慕系列,30万像素,100条短信,50M内存,那是2006年的主流机型。大约5年之后,安卓系统手机开始出现,苹果也每年推出它的旗舰机型。
从我第一次接触手机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16年,手机从一部单纯的电话机成为集多种程序应用为一身的终端,我们借由手机满足需求,完成他人-社会-自然三者复杂的交互。当然成功的交互离不开快速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高速信息传播网络,前者是摩尔定律支配下的cpu的发展,后者是从最早2G,历经3G,4G,正在普及的5G通讯网络。还有不容忽然的是友好的、简单的系统界面,以及美观,符合人类感官诉求的显示。快速处理、高速传播、简便操作和自然显示,四者共同造就人类有时以来最为成功的生活方式。
到目前为止,手机已经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互的唯一媒介,人类绝大多数日常需求都释放在手机之上。人类的生物性状是一切文化样式最终的约束空间,毕竟人才是文化性状的唯一载体,即使建筑、文本等外部载体也可以承接大量文化性状,但外部载体仍是以人作为最终目的的,人需要建筑,人需要文本,没有人,文化性状就没有何时宿主,也就不可能存在。从这个角度将,不同文化社群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人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性状的竞争。因此,假设有一天人类社会流行人工智能,由人工智能作为载体的文化性状将成为人类文化性状最大的对手,当然,是否会成为对手,则需要对人工智能的需求进行分析,分析两者需求是否存在冲突。
由于人类生物性状的最终约束,文化性状必定只能在其身上展开竞争,而注意力资源则是战略必争。注意力既是文化性状占据人类个体,并借此向外传播的起点,也是源源不断供给传播能量的库房。一个APP的成功与否表现在用户的使用频率高低,一篇网文的成功与否表现为点击量的高低。更为宏大的文化样式也是如此,一种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的成功则表现为跨文化的普遍性。而传播的背后是需求的推动,需求则是人类演化的直接后果。
宗教是人类最为成功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实现了人类的需求,而且为人类创造出新的需求。宗教的起源或许是人类第一次和其他物种真正分道扬镳的节点。之前的工具说、劳动说或多或少都无法区分人和其他动物,因为有不少非人动物也具有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以劳动作为区分标准则有乞题之嫌。我们可以简单思考下,崇拜某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超自然行动者,这一点和人类的感知觉依赖于真实的外部刺激有着非常剧烈的冲突。换句话说,虽然错误表征时有发生,但这种错误表征却可以长久保存并能以极为保真度极高的方式进行横向和纵向传播,却是很少见的,几乎就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即使如此,宗教也有可能去其他文化样式所取代,因为宗教能满足的人的需求同样可以被其他文化样式所满足,一种最为简单的方式是占据个体出休息之外的所有时间。事实上,宗教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通常也是日常工作较为忙碌的社会。研究表明,人类从狩猎过渡到农业文明之后,人类每周工作时间增长10个小时,可以想见狩猎阶段的人类社群必定有更为频繁的宗教实践。现如今,或许根据行业特性也可以分析出行业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劳动时间越高的行业,行业工作者越没有宗教信仰。当然,信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和个体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两个因素不足以解释个体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