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代圣人
曾国藩自己口中的愚钝之人是怎样得到许多人崇拜的?
1.三十而立,学做圣人道光三十九年,三十岁的曾国藩开始立志做圣人。
起初他要求自己记日记、早起等,但这些事情,他也如常人一样,并未兑现。但凭着一种“尚拙”的精神,他想尽办法让自己坚持。比如写日记这件事,他都会向师友请教如何去做。这一点让我很受启发,我个人以为是因为自己懒惰不够自律才导致不能坚持下去,也从未想过通过他人的激励和督促去实现这件事。"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他都付诸实践,于己,戒烟成功、坏毛病改掉了许多,于旁人,其学生、家人、朋友更是受到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影响。曾到油尽灯枯之时仍在坚持反省自我,此乃真圣人也。
2.为官之道,和光同尘和光同尘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待人原则。
简单地说就是同流不合污。"同流"是为了打通人际关系,自己清廉的原则无需施于人,从而让自己能够调配各方资源办大事;"不合污"则是自己做圣人的底线和原则。曾国藩为人清廉,家人也跟着吃苦。八年的两江总督和两年的直隶总督奠定了他中国最后一个儒学精神偶像的地位,这与年轻时的官场愣头青判若两人。关键的转折点在于咸丰七年在家的自我反省,向师友征求自己的缺点进行改正,在起起落落中,完成"脱胎换骨"。
3.创建湘军
治军有方进士出身的曾国藩,竟也能够操持军马驰骋天下,带领将士平定太平天国、剿捻等丰功伟绩与他的“尚拙”精神是分不开的。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徐渐图之。他的治军方略充满智慧,比如招募之士多为穷苦百姓,八旗军士一概不收;不打无准备之仗,火炮、军器未到决不轻易出战。而在清朝,汉人能够统治如此大军乃未有之事,曾国藩主动让其胞弟曾国荃退伍并裁湘留淮,不仅让自己全身而退,同时留下了精干的淮军以备后用。
4.德为先、能为重
曾国藩一生交友广泛,其培养的门生故吏、幕僚学生更是达到了“湘系文武半天下”的程度。但他是遵循为国培养一大批精明能干之士来匡扶大清的目的。在他日复一日的谆谆教导下,他的幕僚们进步显然。在他的培养考察中,李鸿章一位难能可贵的人才,他就将一生所得倾囊相授。一心一生立志做圣人的曾国藩,其言行举止无一不在熏陶着曾氏家族的后辈们,直到今日,曾氏家族的后人们仍然在牢记着先辈的教训和家书中的关怀。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对于这句话,我完全赞同。作为中国传统儒学文化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曾国藩毕其一生之力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腐朽不堪的大清政权又岂会因一人之力而不会大厦将倾呢。他用一生守护的是自己所敬仰的文化和信仰,但人物所处历史环境的局限性终究不能阻止时代潮流的奔涌前进。作为世间与之同样渺小的我们,怎么能不为之建立的伟大人类精神丰碑而震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