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韩寒
今天整理书柜,不小心翻到一本布满灰尘的书,是韩寒的《三重门》,想起最近有读过他的《我所理解的生活》,所以谈谈对他的一些看法。
1.
我所理解的韩寒,是一个带着理想主义光环的斜杠青年。
多年前,他以一篇《杯中窥人》斩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少年;多年后,他是畅销书作家,汽车拉力赛冠军,10亿票房电影导演。
他是学渣们心中的叛逆明星,也是学霸们眼中的文艺偶像,他一方面用才华征服年轻人,另一方面像一个初生牛犊闯入大师云集的文坛。
浮动着青春气息的少年时代,他成为新生一代的发言人。
2.
没看韩寒书的人,对他的印象只能通过媒体的渲染,或夸大或贬低,他们都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
韩寒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对抗体制的声音。我们莫名的为他呐喊助威,要么出于看热闹,要么出于懵懂无知的少年热血。
韩寒说,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所以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听到这样的话,无一不是欢欣鼓舞,好像韩寒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般了解他们,代替他们说出了心里话。
于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人,被学校和老师抛弃的人,终于找到了所谓的归宿。
后来,韩寒坦诚说,自己当初那句话其实是不对的。
我又发现我十七岁时的书中有一句话错了,那就是七门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能。
当人们看到这番话的时候,时间已过了许多年,青春已经不再,堕落的日子,早已经无法挽回。
说这句话的人依然活跃在时代的前沿,那些断章取义,选择性听取自己所想要听的话的人,早已经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不是谁都可以高中缀学去写书,也不是谁都可以大声批判社会还能被人捧为偶像。
大多数人的倾诉无人倾听,愤怒无人喝彩,挣扎无人在意。不过,他们倒是可以在朋友的酒局饭桌上高谈阔论一番,那些关于青春的叛逆和年少的轻狂。
我说过不光要杀戮权贵,还要杀戮人民,我唯独忘记了还需要杀戮的,就是自己。
年少的我们都很欣赏韩寒的辛辣讽刺,一针见血,认为那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快意恩仇。
长大后,面对现实的不公,又有多少人真的会拍案而起?
学校不曾教过我们的知识,社会倒是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次洗脑。
3.
我看《三重门》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共鸣,因为年轻时候的我并不喜欢阅读,也不擅长写作。其实是没有条件,家里除了故事会和知音,真的找不到其他书籍了。
主角林雨翔是一个文科天才,理科学渣,而我却刚好相反,是一个理科的高手,文科的渣渣。
写情书之类的事情倒是有的,不过是永远藏在笔记本里,从来不会有第二个读者。
书中看到自己影子的次数不多,给的惊喜却不少。我钦佩韩寒的聪明和才智,字里行间总能看到他的幽默和才华,让整天埋在模板化教科书中的我看到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好像在阴霾里看到一丝光亮。
后来读《他的国》,看到了一个小镇青年狂乱的岁月,不禁有些神往——我曾骑着老旧的自行车上学,在狭窄的泥沙小道上飞驰,一骑绝尘而去,只留给那些目瞪口呆的路人一个萧洒的背影。
现在既没有心情耍酷,也没有那样的技术了。
最近又读了他的杂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试图探索他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然后发现,那个曾经的天才少年,其实也离不开悲欢离合,脱离不了失败落寞,只不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全都是他光鲜靓丽的一面。
正如他自己所说:
没有什么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当下的自己,是他过去境遇和选择的结果。
4.
属于韩寒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韩寒主要在赛车和拍电影。
他导演的两部电影《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具有相似的风格,带着对青春梦想和故乡往事的怀念,像一首追忆美好过去的赞美诗。
韩寒的文字离经叛道,肆无忌惮,但在他的电影里,却看不到太多的针砭时弊,批判讽刺,更多的是一些他自己的个人情怀以及幽默审美。
他总是在人们快要忘记他的时候跳出来,给人们惊喜,仿佛在说,我从未离去,只是蛰伏。
韩寒说,写作有这三种: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最早的他一直在第一种,后来发现容易背叛自己,到了第二种,又发现容易迎合大众。
我一直在去往第三种,路上有反复,有踌躇,有代价,有痛苦,但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