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梦想着成为英雄,转头却和魔鬼共舞。”
当前的一个价值观很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扭曲人的视角。
说白了是什么呢?就是先射箭,然后在箭头处给它画个圈圈,这好像有个专用名词,给忘了。大概意思不是先中靶,而是有了箭的落点之后再去进行“画靶”。言外之意是将一个随意之举,变成了某种必然之势,好像就该是这样,继而给人一种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的“成功者”的姿态。从另一个角度说是,给别人以重新定义“成功”的权力。很多营销包括宣传或广告都是在用这个原理。它们的策略往往是用一个“梗”或者某个新词,去进行“洗脑”。旧瓶新酒。洗脑的策略无非是重复,过度曝光,然后认知上的智识占领。但这有个很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成功即使是对方也无法维持,更无从复制。
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曾经有一个人说过,“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结果这个人被“淘汰”了,也就是被“历史”遗忘了。这不是说对方说得多对或多错,而是“不为错但有漏”。
很多观点都是这样子,它好像确实有事实依据,是某种所谓的真相,但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当然,你也可以说,没有人真的关注事实,或者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洞见,也没那份心力去留意。
当代还有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吸收”是依靠被动供养的。也就是说,别人给你什么,然后你才看见这些,你看见这些继而深以为然,至此,别人的“目的”早已达成了。其实,从你看见之前就已经落入陷阱了。所谓“非礼勿视”啊。容易脏眼。
它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占领你的心智,但其实,利用的也恰恰是你的“无心智”。说白了是,“第一次做”的人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叫心智占领。很有意思的一个心理效应(好像是从定位中引申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当你拿出来说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方是第一个拥有的,第一个做到的,还是他是第一个让你认识到它的作用的。“第一个”往往更深入人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个人可以算原创,后面的人好像就只能是“抄袭”了。关键是大家对此好像都深感认同。可是,它本身也是“垄断”(隐性)啊。你可以说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专利,但讲真的,谁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讲真的,又有多少人会想到去申请这个呢,我是说,有条件去申请是一回事儿,更关键的是,哪怕申请了但就当时情况而言得不偿失啊,成本太高啊。
就像很多产品宣传的那样,什么叫“零糖”,它就是玩的一个文字游戏,让你认识到糖的危害后好像给了你一个选择,有点像举重若轻(很多人都盲目觉得这是某种强大,比如从容,泰山崩于顶而泰然自若)。心理对这个是有倾向的。有点像劳动过后的片刻休息,会让你感觉很舒服,很上瘾,私以为是劳动带给你的。实际上,远不是如此。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真相”:其实我们真正的吸收并不是从“理解”中得来,而是从睡眠中得来。
也就是说,一个不懂得休息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一定不懂得学习。
怎么理解呢?这就像很多人的熬夜背书,结果醒来之后,全忘了。你以为是什么背的次数不够多,你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你还以为是自己的方式方法错了,甚至你怀疑是不是天赋问题。真实的原因可能更简单:你不懂得如何利用“睡眠”来为自己“开悟”。
都是一些很“奇怪”的用词哈。
怎么说呢,就是某种“空性”,也可称之为,及时清零。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清零,然后能够在清零后依旧留下来的才算是你真正拥有的。我是说,很多人的拥有都只是暂时性的获得,并不算真正的拥有。就像我开头说的,你射了一支箭,然后自己画了一个靶,继而你百发百中,但如果叫你再射一次,你就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水平了。这不是你拥有的,只是你把“它”占为己有而已。我不确定的是,这到底是别有用心呢还是不自知呢?
就像很多所谓的“培训”,教别人怎么赚钱啊,教别人怎么写作啊,教别人如何成功啊,你以为他们是教你,你以为自己确定是他们教出来的,甚至你很容易就相信(实际上是亲近)他们,因为他们似乎有太多的“合理性”,有成功的案例,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有“科学”的原理依据,还有“新鲜”的观点或洞察,甚至还有很多例子似乎也应证了他的那套方式方法是对的。但是,他们只是在筛选。
言外之意是,既然他们这么厉害,何不把时间花在打造自己的“作品”里,从这里去获利呢?还来收割“韭菜”干嘛。这也是很多人想不通的点,甚至是不会去想的点。因为他们会营造一个,“我因为淋过雨所以更愿意为他人撑伞”的高大形象。但其实更大的原因是,他的获利点可能压根都不是“割韭菜”的那点事儿,而是通过割韭菜去找到更多的“买家”,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去为自己打造更多的“底气”和“筹码”。这也是为什么一个视频爆火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上架卖货,你以为他只是在变现套利,实际上他是在维持人气,打造人设,找到自己的受众,当然,同时也在获利。这也是很多人没看明白的点:好像卖的货也不多啊,为什么人气这么高呢,人气这么高为什么还卖的货那么少呢?甚至还有更聪明的,他们卖的货不多偏还表现出一副“我只想卖这么多”的形象。利用的就是“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就越是急迫,就越容易触发选择和“投机分子”的热衷。实际上是,放开了卖他也就只能卖这么多。
偏偏很多人还要为此“洗白”,说什么高质量服务,说什么精心打造,说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你干嘛干嘛。实际上,真实体验下来你就知道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我是说,都拿出来卖了,能有多稀贵呢?我是说,既然想赚钱谁不想多赚点呢?我是说,既然是奔着赚钱来的,却又当又立,总觉得不是啥好人呐。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啊。什么是能教会的呢?主动学习的人不需要特意去学,不主动学习的人特意去教也还是学不会。真实的情况是,确实有教,也确实好像学到了,至于用没用上,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名目上是都有的,双方获利,增加影响力,何乐不为呢?就像师出有名,表面看是师傅的原因,实际上无名的人只是不被看见而已。这也是我很反感的一点,包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降智”了。
我是说,“个人英雄主义”的包装和人设的打造,就很恶心人,且还侮辱人的智商。说白了,就很白眼狼。这就像刘备之于诸葛亮之于关张,三顾茅庐嘛。但我更相信是臭味相投。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刘备无耻的用自己的所谓的“身份”的噱头,关张真看得上他?同理,诸葛亮真请得动?不过是“师出有名”,这个师是指出师,或者说出世。双赢而已。一个是“爱才,惜才”,一个是彰显自己的“雅量”,打造一种“稀缺性”:你看,他怎么不对别人用这招啊?我是与众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语!
但讲真的,你用这玩意儿一次还行,要次次都靠这个,它还管用吗?当然,敢用、会用的人自然懂得如何让它好用并且能够很好地利用好。只是,你看他们最后的结局你就知道刘备这厮多“厚脸皮”了。
言外之意是,懂得如何双赢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去造势,自然别人也不会反感。但讲真的,有利有弊,一旦不需要这个“利”的时候,多少反目成仇的事儿也就屡见不鲜了。倒像是忘恩负义,实际上,说忘恩负义的人何尝不是以恩报私呢?都一类人罢了,大哥何必说二哥嘞。
难道承认别人优秀有那么难吗?事实上,确实如此。
毕竟,能做到像孙悟空师傅那样(教他武艺的那个),说出去后别说是我的徒弟,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却也是唯一的“大隐”的风范啊!
我是说,祝福是一种很高贵的品质。
它不是简单的说,能发现别人的优秀正说明自己是优秀的,而是说,别人本身就很优秀,自己本身也是如此,并不需要有“别人”才证实了这一点,并不需要自证什么,更无法替别人佐证什么。所谓的“佐证”,不过是世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罢了,压根毫不相干好吧。言外之意是,你会的不用人教,你不会的人也教不会,你要学就都是师,你要不学自然无知。多简单的道理啊。
可多少人还梦想着成为英雄,转头却和魔鬼共舞?
我是说,那些一直在做的事儿,一直在的人,不被记住,反而是哗众取宠的被抬上神台,可真叫人唏嘘不已啊!真下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就像“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是叫你顺着别人的思维思考下去就叫独立或是思考,而是思考如何从别人的思维中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是怎样,去理解更多的视角,从而进一步完善对事实的认识和认识面,是懂得如何分辨真伪,事实,观点,评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