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真的无可或缺
明天是读书日,这个日子更像是读书人的自我狂欢。毕竟爱读书的人,其实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都在读书。读书人是离不开文字的,偶尔多出来的时间,就会拿起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读起来,这是一种习惯。而不读书的人,很少会因为明天是读书日而拿起一本书读起来,最后也爱上读书。
不管如何,读书日也算是一个节日,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说,还是多多少少有一种仪式感的。而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有氛围的,基本上就是各种卖书平台的满减活动。
在电子屏幕如此泛滥的时代,纸质书依旧存在,并且好像没有变得越来越没落,而精美的书、好的书依旧一直在出现,这件事情似乎十分不可思议。
因此纸质书肯定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比如读纸质书,会让人更加专注,读纸质书的时候,内容在大脑里面的留存率也会更高,而且读纸质书的时候,对眼睛来说是压力最小的。这些都是我认为纸质书的优势。
当你拿着一本十分精美的书,一本新的书看着,你同时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各种的参与,这些看似与阅读没有多大关系的感觉,其实在背后起着很大的作用。
读书的人喜欢读书日,应该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可以在网上便宜地买到大量的书。通常,如果家里的存放条件允许,他们可能会把接下来一年要看的书都一次性买完,然后一直看到下一年的读书日,重复同样的操作。
纸质书除了占地方,受体积的限制,搬家的时候会成为一个累赘之外,应该没有其他的缺点了。
读书日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存在感很低。毕竟现在的人能够有点时间读书实在是太难得了。
大部分的所谓「社畜」,在工作日的时候早上 7 点之前就得起床刷牙洗脸赶公交和地铁,上班下班都要花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表面上科技进步了,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出门无论是想要去哪里,都有高铁和地铁各种交通工具。实际上,因为交通的便利,势必就使得离公司更近的房子租金更贵,那么大多数的普通人依旧只能选择在郊区住,市区上班。表面的繁荣会掩盖深处的生活压力,让人觉得生活好像变得更好。
经常能够看到有人说「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那么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是无可或缺的吗?是不是说一个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为高尚,要生活得更好,更加看透人生?
事实当然不是,有的人不读书,但是依旧能够从别的渠道获得与读书同样的收获。但是以所有普通人的水平来看,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他的选择是什么?大概率是打游戏、刷短视频,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应该落在「做完这些事情上面,一个人能不能产生某些自己的思考?」
如果无法产生自己的思考,长时间的「奶头乐」活动,会让大脑对思考这件事感觉到更大的痛苦。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这会丧失掉在这个社会上的竞争能力。你可以说整个社会的竞争已经十分畸形,你可以对这种现象感觉到厌恶,但是一个人必须承认无论如何依旧逃脱不了竞争。
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没有其他更好的活动,还是应该尝试一下去读书,或者是去写作,或者说创造。自己能够创造一点什么东西,是十分可贵的能力,比如喜欢看视频的人,应该尝试着自己剪一点视频;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应该自己动手做一点手工。创造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很稀缺的。
借着读书日,就想说一个人确实不一定要读书,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活动之前,为何不能选择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