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言闲记

2018-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昉之

半个月前,作了首诗,名为《秋忆》,原文如下:

疏窗掩蔽渐寒秋,燕北人家复敝裘。

陌上蓬飞随客远,村墟归牧几牯牛。

007的战友评论说表示看不懂,需要其背景解释。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回复。

那只是自己模糊的回忆,家在东北,儿时寄于姥姥家,姥爷每日牧牛,东北的深秋冷的深沉,添衣保暖是自然,农村小户人家又有什么好衣裳呢,如果说好,那便是够暖和吧。

有加工的部分,就像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是前者。


《岛国日本》〈36岁的年轻人挑战世界难题〉

他是谁,又挑战了什么呢?

“在当时的日本看来,宗教就是这样如此小气地不容异端,因为宗教产生的先验论就是绝对正确。自己绝对正确了,他人的宗教必定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东西还寻求存在,就是恶。这就逻辑地隐含了宗教杀人正当性的命题。一”

那时是日本战国时代。

要明白,宗教是先信而后学,科学为先学而后信。

那36岁的信长是怎么做的呢?

杀人、战争。

那他为什么要对宗教发动战争呢?

其实这于战国日本史中也是个谜,结合本书所述,个人认为的意思是,想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呵呵,痴人说梦,都得听我的。政治目的。

于是,1570年信长与石山本愿寺展开血的抗争。这场战争打了十年。1580年(天正八年),由于坊城之主的第11世显如的退去,战事才结束。

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