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敦煌简友好文互动专题韩非子之道想法

《韩非子•五蠹》之四十五,儒生之患的根源!

2022-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读史明智慧

【读经典】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

简单翻译下:而且社会上所说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所说的智,是指深奥玄妙的言辞。那些深奥玄妙的言辞,就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

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简单翻译下:现在制定民众都得遵守的法令,却采用那些连最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的言辞,那么民众怎么能够识别弄懂呢。

【谈心得】

在讲完儒侠当道的危害后,韩非接着具体论述了儒生之患的根源。首先,韩非提到“世之所谓贤者”,就是说当时社会上经常把儒生当做贤者,当然这个贤者实际上就是韩非之前所说的“伪能贤”。详细参见《韩非子•五蠹》之三十四,伪能贤的“五蠹”!

其次韩非重点提到儒生的“微妙之言”,这是连“上智之所难知也”,上乘智慧的人都难以理解的言辞,普通百姓就更听不懂了。语言文章本来是用来交流和说明问题的,如果人们都看不懂听不明白,那这“微妙之言”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并且一旦用这样的“微妙之言”,去阐述律法作为立法语言,那问题就大了。律法是通用性的全民都要遵守的法则,要以民众的生产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让民众看得懂、搞明白,这样才好去遵守执行。

而儒生用所谓的“微妙之言”撰写律法,这是连最聪明的人也看不懂的文字语言,普通民众又怎么会明白它在讲什么呢。这就是韩非要说明的儒生之患、世乱之源!

儒生们的“微妙之言”不但没有发挥语言文字的交流传播作用,还阻碍了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行,国家律法普通民众看都看不懂,何谈遵守与执行呢。这就把儒生之患提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

儒生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究其根源,是他们为了自己显荣,阻断普通民众的上升通道,确保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同时儒生们还用“微妙之言”惑乱君主,神话君主的权威,既满足了君主的虚荣心,又让百姓摸不着头脑,殊不知这样的危害极大!

国家的律法本质上是为了规范和约束臣民的行为,达到对社会集体的有效管理,其中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主体,所以律法首要的适用对象就是普通百姓,如果普通百姓看不懂、搞不明白,这个律法自然是行不通的。

那些咬文嚼字的儒生,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撰写全国性的律法,表面上为君主着想,看似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实际上都是总小团体的私利出发,无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作为一国之君不可不查。

把玄妙之话挂到嘴边的儒生,可以不顾普通百姓的感受和意愿,但身为一国统治者的君王,却要明察四方,接地气为民着想,制定出解决普通百姓疑惑的律法,让臣民们都能看的懂、搞明白,这才是依法治国的根基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