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悦梦想大型社群每天写1000字随笔散文

“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中)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19人  简心旅
“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中)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一个历史盲,误入历史怪才李源老师的解读班。听了几堂课后,觉得有趣,再者,毕竟是付费课,要对钱负责,所以,听得比较认真。

然而,毕竟岁月不饶人,有趣归有趣,听完便还给老师。这样的听课依然无效,于是,就边听边记录。

解读曾国藩共有24堂课,“火烧圆明园”是第11堂课内容。我自己的思考比较少,基本都是李源老师上课的内容。

从人大的清史研究史毕业的李源,对清史如数家珍,尤其是曾国藩。

他对曾国藩的研究一度在国内史学界引起过轰动,解读一推出,就受到了罗振宇、今何在、李响等大咖的欣赏。到现在,还是该平台上点击率前五的节目之一。不到三年,他就成了85后中“昂贵的说书人”。

言归正传,上节说到咸丰皇帝逃跑,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在同一时期,就发生在上海的另一件事。当时太平天国中王李秀成,正在攻打上海。

而清朝大臣何桂清与火烧圆明园的头目额尔金,正打得火热,称兄道弟,交杯换盏,非常友好。

即使在火烧圆明园的同时,大上海城内舞照跳,歌照唱。额尔金的部队从上海北上,留下1000多人交给曾国藩,还出钱、出人、出武器,帮助曾国藩打太平军。

中王李秀成横扫江南,只有上海攻打不下来,自己还被洋炮打伤。

北京和上海一南一北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关额尔金与清朝,完全不像是在同一个国度发生的事情。

额尔金还对留守北京城的恭亲王说:“我们只烧圆明园,不烧紫禁城,圆明园是满清皇室私人的,紫禁城是大清国家的,我们只想惩罚一下咸丰,不想与中国人结仇。”

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很快就撤走了,大清与英法双方重归于好,而且是当场就和好,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友好合作。

英国人派赫德帮中国人收关税,同时还出军舰和枪炮,支援清朝打太平军。美国总统林肯派蒲安臣作为美国驻华公使。

清政府觉得蒲安臣是个人才,就挖墙角,让他代表中国出访各个国家,蒲安臣变成了中国的驻外大使。

事实证明,蒲安臣确实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国人做事尽心尽力,为中国人谋利益,在出访俄国时活活累死在途中。

火烧圆明园事件,前后反差较大。至少说明一个道理,战争双方没有打架的心思。如果非要打架,像是咸丰与额尔金有什么私仇。

还有一个细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了两个,就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区别不大,后一个条约在数额上追加了一点,期间,隔了火烧圆明园事件。

难道英国人就是为了追加一点钱,把圆明园给烧了?这场战争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讲不通的战争,是所有战争中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如果不了解这场战争,就不可能了解曾国藩当时的处境,就不可能了解咸丰皇帝是怎样的人。

事件的前因后果,要从曾国藩刚到北京做京官开始。那时1841年,大清与英国人签了《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割据香港岛给英国人,还有一条叫五口通商。

所谓五口通商,就是五个城市,五个港口,让英国人带家眷,居住在中国做生意。城市包括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

各国之间相互做生意,现在来说,这很正常的事。可当时的大清看来,问题严重,这些洋人在中国到处游荡,万一勾结汉人反清怎么办?

远在北京城的咸丰皇帝和大臣们,互相推诿,他们不想参与。所以,五口通商的事就落到各个封疆大吏身上。

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签订完《南京条约》后,为了不让洋人进城,找借百般口拖延,直到自己调回了北京。总算把这个烫手山芋移交给了继任者,两广总督徐广缙、广东巡抚叶名琛。

虽然这两人能力比耆英强,但两人都是汉人,在处理洋人事宜的分寸上只能更严,稍有妥协,那就是勾结洋人的死罪。

所以两人上任后,只对自己的利益负责,对于来自英国使者的沟通一概回绝。起初,在误打误撞的沟通中,清朝居然占到了便宜。再加上时运关照,叶名琛基本包揽了清朝的整个外交大权。咸丰对他更是信任有加。

为了继续保住自己的官位及权力,没有外交经验的叶名琛凭借先前的运气定下了一个基本外交策略:断绝通商,借助民力。

这个策略在前期居然奏效了,这也更坚定了叶名琛贯彻这个策略的决心。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对咸丰瞒报军情,各种搪塞。

最后,叶名琛在广州被英国军队士兵活捉,送去了加尔各答,最后死在了那里。他也因此得了个外号“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电影《寒战》里面梁家辉说过这样一段话: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则,绝大多数人连规则是什么都还没学会就先当了炮灰。少数人学会了规则,勉强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其实也不是叶名琛想忽悠皇上,只是在当时的处境下,他只有先保住自己利益,才会去谋求其他。

而这种恶劣的职场潜规则,有咸丰性格因素,也有当时清朝组织的缘故。这一幕在后来频繁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