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喜不喜欢,它早已是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2023-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第五公子

《历史因果录》

李士谦,隋朝著名高士。

昨天的文章已讲述过李士谦的生平事迹。李士谦同时也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曾经有一位客人与他坐谈,客人不相信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之理,认为佛教典籍之外的书籍没有说过因果报应。

李士谦说:“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西汉时期于公行善积德,生前扩建房屋大门以待子孙受封;又有东汉酷吏严延年,其母亲见儿子残暴,提前回家为儿子准备丧事。这难道不是善恶因果的报应吗?

佛经说‘轮转五道,无复穷已’。西汉贾谊也说‘千变万化,未始有及,忽然为人’。当佛法还没有传入中国之时,圣贤们就已知道这些道理了。”

李士谦又说道:“大禹的父亲鲧(音滚),死后变为黄熊;古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变为杜鹃;夏朝的褒君,死后变为蛟龙;春秋时的牛哀,死后变为老虎;春秋时彭生,死后变为猪复仇;汉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死后变成鼋(音元);

西汉治水专家徐伯死后为鱼;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的前身是李氏的儿子……这些难道不都是佛家所说的因果与轮回吗?”

客人听完人的轮回之后,举了一个树的例子说道:“古人说过,松柏这样的树,难道还会变成其它材质不好的树吗?”李士谦回答道:“这不是同类事物。因果和变化都是人的心地使然,难道树木也有心吗?”

客人于是又问儒释道三种教义的优劣,李士谦继续回答说:“佛教如太阳,道教如月亮,儒教如金木水火土五星。”客人听完后知道不能难住李士谦,就没有再往下问。

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李士谦终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赵郡的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地说:“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死,而让李参军去死啊!”

为他送葬的高达万余人。同乡的李景伯等人认为李士谦一生道德品行闻名乡里,于是将其一生的言行事迹整理成文,刻碑铭记。

李士谦的妻子范阳卢氏,也很有妇德。丈夫去世后,所有他人的馈赠分毫不受。她对父老乡亲们说:“士谦一生喜欢施恩予人,现在他虽已去世,但我怎能改变他的志向呢?”于是又拿出五百石粮食,继续赈救穷困。

顺便说一句。

今天重点要说的是,本文中客人论道时所说佛教经典之外并无因果之说,这确实是孤陋寡闻之说。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并非少数,而且直到今天也依然有许多人认为因果之说是佛教内容。

事实上,在佛法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因果、善恶报应之说比比皆是。因果,一直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事例证据就不多说了,末学搜集整理了一些中国文化中的因果观点,供大家参考。

几千年来,因果观念如同“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一样,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一部分。也许很多人暂时不认同、不接受、甚至怀疑它,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几千年来的兼容并蓄,因果观念早已或多或少地渗透到我们的血脉里。

这种观念,总在不经意间、不同程度地提醒着我们保持良知、坚守善心、远离恶行、警醒邪念;这种观念,鼓励着我们面对善行时要义无反顾,也警示着我们面对恶行时要三思后行。

这种观念甚至打破了宿命论,不相信人生的一成不变,不相信命由天定,通过海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在最糟糕的命运面前,通过努力,也可以拥有最美好的人生。反之,即使拥有最灿烂的人生,肆意挥霍,终究也难逃最惨烈的失意!

身为中华子孙,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因果”这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传承与弘扬下去。无论我们喜不喜欢、相不相信,它早已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史料选自《隋书·隐逸·李士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